抚松文学创编室 王德富 抚松文学创编室是一个独立的基层单位,具有人参之乡特色的全国难寻其二的微型部门,但影响力却走出县域、走向全国,某些领域已经走向世界。 抚松文学创编室成立于年春,前身为抚松戏剧创作组,别看名头不大,却是吉林省文化厅和人事厅给的编制。组长是著名民间故事家、作家张栋材,笔名梁之。组成人员各个有名有才,王兆田、王杰、李克顺等,创作成果皆丰。后来张栋材先生退休、王兆田、王杰、李克顺等人或者调走或者停薪留职,创作组仅剩张志强一人。 戏剧创作组主要任务是为山里红剧团写剧本。山里红剧团是吉林省名声在外的先进单位。鉴于抚松文学发展的需要,县文化局决定将戏剧创作组改为文学创编室,主要任务除了给剧团创作剧本外,还要进行各类题材的文学创作。于是,文化局将时任文化馆副馆长的王德富调出,任文学创编室主任,加上原来的张志强,又调入刘秀丽、闻丽君,创编室初具规模;后来又陆续调入陈丽媛、郭琦、苗增娟、曲红玲,共计七人,这就算抚松文学创编室鼎盛时期的全体人员。 文学创编室从年春正式成立历经近三十年又合并至县文化馆,似乎是一个轮回。 文学创编室独立存在时间不足三十年,但有影响力的事情确做出了一些。在成立的当年,时任文化局局长祝绍中提议,与王德富合作撰写了论文《初论人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率先提出了人参文化理论概念,拉开了研究人参文化理论的序幕。 年,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梁琴提议成立全国首家人参文化研究会,亲任会长,王德富任秘书长,研究会与创编室合署办公。后来梁琴部长调离抚松,王德富升任会长,直至年70周岁时卸任。 人参文化理论概念提出至今整整三十年,三十年来,“人参文化”早已成为专有各词,相关专著也出版多部:蒋力华、梁琴主编的《中国人参文化》、王德富任责编的《人参文化论文集》、王德富撰稿由吉林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片《人参文化》、王德富编写的科普读物《人参怎么吃》,配合央视,地方卫视以及韩国、香港、台湾等媒体拍摄了上百部(集)有关人参主题的电视片。《关东参客》在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播出后,荣获国家级表彰华表奖。在央视《走进科学》栏目播出关于人参的多部电视片反响强烈,全国大约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观众给王德富打电话,询问人参相关知识。王德富协助辽宁电视台拍摄关于人参节目先后在该台《揭秘》、《午间故事会》、》《王刚讲故事》三个栏目播出并多次重播。 人参文化研究陆续开展了国际交流,德国学者博士付玛瑞、日本学者花井操撰写了论文,编入《人参文化研究》一书(省民协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千总干事千叶皋弘率日本文化考察团到中国,与抚松文学创编室王德富等人进行了长白山人参文化的交流。韩国KBS电视台SBS电视台、YTN电视台先后来中国采访王德富了解人参文化概况,台湾东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等也因此主题到抚松与王德富交流。如此种种,可窥见人参文化研究走向世界和走出中国大陆之一斑。 文学创编室成立后取得另一成果是创作一批大戏、短剧、小品等,多数由县山里红剧团演出,也有的剧目被外域剧团搬上舞台:首先是王德富与苗天明合作的大型儿童戏《烛光情》,演出近百场,参加吉林省汇演荣获综合二等奖,导演一等奖、主演一等奖的好成绩。张志强创作的小品《卖参女》,刘秀丽创作的小品《水》、王德富创作的小品《富婆轶事》、短剧《灵丹妙药》先后在长春、四平、通化等地演出,有的获奖,有的获得好评。王德富创作的大型儿童话剧《春阳里成长》由柳河吕剧团演出,效果很好,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文学创编先后创办的《抚松文学版》、《中小学生作文报》、《白山少儿文学》杂志,为广大中小学生跟社会成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阵地。各中小学校语文老师积极主动组织学生作文投稿,稿源已超抚松的范畴,白山市,长白县、靖宇县中小学生也有稿件寄来,发行量最多时达份,刊登作文成千上万篇;应该说,为提升中小学生作文能力起到帮助。 长春市某大学教师马海涌曾给时任文学编室主任王德富写信,谈到当年在抚松读书时于《抚松文学报》发表作文对他的鼓励,虽然如今当了大学老师,仍然记得少年时期发表作文时对他的帮助,可见印象之深。 年,白山市文联成立市少儿文学作家协会,王德富兼任主席,办公室没设在抚松文学创编室。于是,文学创编室除与县人参文化研究会合署办公外,又与白山市少儿文学作家协会合署办公。不久,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了《白山少儿文学》杂志,编辑人员以抚松文学创编室人员为主,长白、靖宇等外域相关人员为辅,该杂志同样受到广大中小学的欢迎。 与文学创编室合署办公的不止上述几家,还有《中国人参》杂志社在抚松文学创编室设立一个编辑部,也是合署办公,促使抚松各界许多人在该杂志发表了关于人参文化和人参产业的文章。 县文学创编室存续期间,王德富创作出版了《生态童话系列》共10册万字,分别是《鸭狐和鹤狐》、《鸳鸯孩儿》、《双狼点儿狈》、《少女丛林遇险记》《参童小使》、《峡谷降怪》、《三栖怪孩儿》等。该套书于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六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跟吉林文学奖等四项奖励。此外,王德富担任总顾问和参与编辑的院线电影《人参姑娘》后改名《故乡面·参花情》于年在抚松境内拍摄,年通过回家广电总向批准,在院线播放。年秋,王德富编剧的微电影《小参女野》摄制完成。 县文学创编室主任王德富退居二线以后,由薛艳霞继任,工作人员也有变化,原副主任调出,郭琦、苗增娟也调出。宁春啸等多人充实到创编室,继续开展工作,不仅将《白山少儿文学》坚持下来,还创编《人参果》杂志,该杂志对弘扬人参文化、培养文学创作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由于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县文学创编室与县文化馆合并一起,完成了近三十年的历史使命;但其留下的轨迹,应载入抚松文化发展的史册。 附,版《抚松县志》页: 戏曲创编组 60年代,县文化部门把戏曲创作纳入工作日程,经县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抚松县戏曲创编组,配3至5名专职创编人员。多年来,专业创编人员与业余文艺工作者结合,创编出一批戏曲本和段子,在县评剧团演出,有的在省和中央一级报刊、电台发表播放。梁之(张栋材)创作的小话剧《这把镐头谁来还?》发表于年《吉林日报》,小评剧《我是他妈》发表于年《戏曲杂志》,广播剧《大年三十》在年由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王兆田创作的电视剧《失踪的新娘》在年由吉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