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前几年,到南方出差,卧铺火车上闲的无聊,与一福建泉州常年在临江做服装生意的客商洪先生闲“嘎达牙”(说话)。他说他是东北通。我说不见得。他说临江地界三七疙瘩话的方言难不倒他。偏遇到我这“格楞子绞牙”(有特性)的人,知道一般的题肯定难不住他,便说出一些“嘎咕话”(奇特)让他“卸呼”(揣摩)。我说,刚到临江时与人“嘎乎”(相处)有点“叽勒格生”(生分),听不懂方言显得有点“楞怔怔,”(不精明)到林场那“地埝”(地方)走的“葛了半儿”(膝盖)疼,“大其概”(大概)看了楞垛和木件子,就付了订金,是不是有点“得儿呵呵”“彪呼呼”(发傻)。他半懂不懂解释的囫囵半片。最后,我说,临江民俗文化口口相传博大精深,你就“蛄蛹”(小距离涌动)着学吧。同行的临江人心知肚明,他愣怔怔,卡巴着眼睛弄得“心焦魔乱”(心神不定),连着追问。其实,临江方言,做为不是居住年深日久的外乡人是很难听得懂的。它是临江人舌尖上的活化石。早在渤海国之前,临江朝贡道就是高句丽一条重要通道。在高句丽、渤海国的朝贡与扩张中,临江是重要节点。长白山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兼容了汉文化以及外来文化,浑江流域、鸭绿江流域临江地区的民族从先秦时的肃慎到金代的女真,以及大清的满族,实质上是一个族系,这个族系发展、称雄、衰亡的过程是鸭绿江地域文化发展的主体和主线。在一定历史时期,高句丽文化和渤海文化也对鸭绿江流域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都是鸭绿江文化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长白山区各民族,一直与中原保持密切的联系,中原文化一直影响着鸭绿江流域文化的发展,鸭绿江文化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到了近现代,大量关内移民进入长白山区,实现满汉文化合流。鸭绿江文化已形成以汉文化为主的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局面。辽金入主中原,长白山下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在鸭绿江流域的以其独有的文化形态向中原进发与中原文化双向融合。位于鸭绿江沿岸的临江市,既是一座物产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也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文化资源宝库。鸭绿江发源于长白山,与长白山同宗同根同源。滚滚的鸭绿江生生不息,奔腾向前,养育了生活在鸭绿江北岸的历代临江先民,孕育了底蕴厚重的临江地域文化。在鸭绿江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经考古发现,在临江段鸭绿江沿岸从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临江市苇沙河遗址曾出土较多的陶片,陶片有夹砂和泥质之分,典型的夹砂陶片羼有滑石粉;顔色有黑褐与黄褐两种;表面饰有斜向和竖向的刻划纹饰。在遗址附近还曾拣到过磨制的石镰。这些典型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遗物代表着当时的文化内涵。临江各民族在鸭绿江的养育和滋润下,通过不断地与自然界恶劣环境的抗争,通过部族与民族之间残酷的战争交往或是友好的文化往来,相互融合,相互依存,逐步发展和壮大自己,创造了鸭绿江辉煌的历史文化画卷,推动着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史中,朝代屡经更迭变迁,各民族经济、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到唐渤海国的鼎盛时期,临江作为渤海国西京鸭绿府的治所,辖神州、桓州、丰州、正州四州。地域包括今天辽宁省桓仁,吉林省集安、通化、白山、抚松、靖宇、长白、临江等地。当时,临江地区是唐朝渤海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渤海国从陆路到鸭绿府,再从临江转鸭绿江水路进关的一条朝贡道从临江通过,是渤海通长安“朝贡道”的重要水路交通枢纽。曾有“日过千帆、排过百张”之说,构成了繁忙的临江水路运输大军,船夫、纤夫、排夫达数千人之多。高度发展的唐代经济和文化,通过繁忙的鸭绿江水路输入到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东西各地,唐渤海国的名马、貂鼠皮以及人参、麝香等名贵药材也通过这里运往长安,而生活用品、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等也由此运进,滚滚鸭绿江对古代东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当时临江的经济和文化已相当繁荣,成为渤海国十五个繁华大城市之一。商贸市场繁荣,人流物流不断,商户比比皆是,饭店、旅店、食品加工业、小手工业随处可见;集贸市场、粮食市场、牛市及牲畜交易市场生意兴隆。被列入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宝山——六道沟冶铜遗址,经过几次开发,被证实该遗址从高句丽时开采,到唐渤海国时期达到鼎盛连续使用的集开矿、冶炼、运输的大型冶铜遗址,填补了吉林省古代铜业开采、冶炼的一大空白,为探讨唐代以来金属业的开采水平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往、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被列为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荡平岭石碑、在临江最后终结的末代皇帝溥仪退位遗址、七道沟遗址、云峰库区墓葬群等多处遗址、遗迹,向人们叙说着临江的古老与文明,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和世人的广泛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