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9684.html 抚松民国往事寻踪二 (一)许中枢之死 查民国版《抚松县志》可知,抚松县第一任设治委员叫许中枢,在任两年,后于民国元年十月,再任县知事,之后就离开抚松,不知去向。许中枢又作许中书,字位三或味三,河南项城人,他曾与刘建封一起踏查过长白山,留下《调查长白府抚松设治报告一卷》(现收藏于辽宁省图书馆)。抚松县志评价他说:“性温和,平易近人”,“颇多善政”,“综计两任,惨淡经营,厥功独伟”。那么他离开抚松县后又到哪里去了呢?没有人考证。这里提供一些线索供参考。 许中枢第一次于抚松离任后,到昌图府通江口作了一段经历。前任为程学恂(同江厅江防同知,举人出身)与周增祚,但资料里误将许中书字号写作售三。 再次抚松离任后,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河南一带作官。许中枢与张凤台、李廷玉等人都与袁世凯、徐世昌有联系,可以说都归属于袁氏北洋军事政治集团中的成员。“背靠大树好乘凉”,自然不愁没有官作,但是许中枢运气很不好,他在河南商城任县知事时,遭遇了白朗起义军。(商城现隶属于河南信阳市,这里共走出了洪学智等在内的54位共和国将军,红色艺人王霁初创作的经典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从这里唱响全国。)民国三年腊月,白朗破商城,毙县知事许中书。在《白朗传》(张显明著)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县知事许中书,字味丹(这里又误把味三作味丹),安阳县人(《长白汇征录》里记许中书原籍为河南安阳县),年初来此任事,闻听白朗率抚汉军东来,光、潢失守,形势危急,……许中书认为大战在即,责无旁贷,只是县团队力量薄弱,不足以与义军抗衡。……许下决心说:“我决无去志,但愿诸公众志成城,誓死保卫此邑”……混乱之间,许中书肩部中弹伤,未中要害,队勇将其抬入城隍庙中,许犹说:“城已失,我有何面目见绅民,有死而已。诸君守土无责,勿效我。”言犹示已,入城的抚汉军搜索至庙,遂将许中书挟持往西街抚汉军司令部问话。至司令部,许犹大骂不绝,黎明时,将许拉至西城门根枪毙。事后,商城官绅将许中书事迹,呈报北洋政府中央,袁氏为鼓励替袁家政权效死的气节,命令对许中书照陆军上校例优恤。县绅熊宾并呈准为许中书建祠表彰。” 商城被义军攻破,河南护军使赵倜、河南民政长张凤台均感到脸上无光,纷纷至电袁世凯及参陆两部,说明情况。张凤台电文中称:“白狼之叔白瞎子并李鸿宾、宋老年等……大股巨匪直捣商城,围攻甚猛。该县知事许中书坚守力竭,遂失守,该知事殉难而死。” 县绅熊宾对许中书的惨死叙述更为详尽。熊宾(~),商城县人,与张之洞是同榜进士,受其实业报国思想影响至深。在外地作官后两次回家乡,第二次赶上白朗破商城,亲历了整个事件过程,事后写有《商城失陷记》一书,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匪百般凌辱,该知事骂不绝声,谓尔等毫无限度蹂躏人民,是何道理。我但求速死耳,复何言。匪党怒极,用铁钉六颗,分钉两足,随钉随问其舒服否。该知事骂益烈,声震墙壁。伪司令又唆人火其胁,终不屈。黎明拉至西城门根,先以刀棒乱击顶门,受四刀体无完肤,卒以枪毙。” 白朗起义被认定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的口号,是值得肯定的革命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许中枢之死成为了袁氏政权的殉葬品,但是他的死却是如此惨烈,如果是死在抗日战场上,那他就是民族英雄。可惜的是,许中枢之死是一个时代悲剧。另外,白朗起义虽是正义行为,但由于不脱土匪行径,不受良民拥护,这也是白朗起义最终失败又少为传诵的主要原因。 (二)“犟由”由升堂 若问起抚松县历任县长,谁最有学问?恐怕许多人回答是写过“抚松十景诗”的张元俊。其实不然,抚松县第六任县知事、晚清举人出身的由升堂,才是抚松县所有任职官员中最有学问之人。 “闯关东”的山东老人都知道一句谚语:“黄县嘴子,蓬莱腿子,掖县鬼子”,是说山东沿海一带的人头脑灵活,巧于周旋,能说会道,与山东受儒家影响至深的“讷于言”的传统君子认知形象大不一样。由升堂就是山东黄县人,口齿伶俐,胆识过人,应变能力强。他是在抚松县第五任县知事汤信臣被破城的土匪打死,抚松县城一片狼藉的情况下临危赴任的。关于他在抚松县任职期间最有名的一段佳话是:他为了提高抚松当地人参参价,发展抚松经济,狠狠打击了不法投机商。因此当他第一次离任抚松县的时候,有几个土豪凑在一起,送了他一幅只有上句的对联:“虎去山还在”,意在向由升堂示威,不料,由升堂当即挥笔写下下句对联:“山在虎还来。”后来六年后,由升堂果然又来抚松任职,奸商们听说后无不望风披靡。这段佳话老抚松县人无人不知,颇有古代清官遗风。 民国版《抚松县志》记:“由升堂,字竹亭,山东黄县人,前清乙酉举人,民国三年七月任。公正廉明,果勇有为,其学业道德尤足令人崇仰。”他在来抚松之前,曾任德惠县第四任知事,他也是德惠县建县前的勘界委员。另有资料显示,由升堂,字仲贤,号阜垣,清掖县人。还有资料说他原名叫由培筠。其实这都是指同一人,但为什么他的名、字、原藉,都有不同的说法,尚待考证。 由升堂还任过陕西河洛道尹,冀鲁豫副巡阅使、吴佩孚秘书长等职。因其为官清正,耿直不阿,被吴佩孚(年~年,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北洋军阀直系首领)戏称为“犟由”。年直奉战争吴佩孚败北,他亦卸任回乡,重新回归文人本色。他的书画艺术达到极高水准,与丁佛言、王叔鹤等并称“黄县八大家”。(丁佛言是近代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书法作品为国粹,据说司徒雷登先生归国前,欲出20万元美金,收藏丁佛言的遗墨和著书手稿,托人代为说合,遭拒绝,建国后家人把他的作品捐献国家。)他的儿子叫由诺山,与写作《长白山江冈志略》的刘建封同为民国青岛少海书画社成员。由诺山有位幼女原名济光,年生于济南,是丁佛言的外甥女,后过继给丁佛言为女,更名丁孝佐,也是位书法家。 由升堂在任陕西河洛道尹期间,在汉代函古关遗址(洛阳新安县)关楼西门门洞留下了他的亲笔题字:“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船楼”。抚松县人来到此地旅游时,不妨去瞻仰一下他的墨迹,这是抚松县人在中华文明发祥地河洛中原地区留下的珍贵印迹。 (三)一个抚松人眼中的嘎达梅林 抚松县人第一位出去作县长的人是谁?他叫金玉声。民国版《抚松县志》是这样记载的:“金玉声,字振之,本县松树镇人,初入本县小学校,继入宽甸师范学校毕业,曾充本县第一小学校教员。有志大成,不甘小就,遂赴北京考入中国大学,刻苦自励,明敏有才,毕业后充营口盐运使署秘书,现任辽源县知事。” 由此可知,这位辽源县长金玉声是土生土长的抚松县人,家住松树镇,后松树镇划归临江县管辖,所以在满洲国版《临江县志》中也有他的介绍,书写内容大同小异。他考入的北平中国大学是孙中山创立的私立学校,宋教仁、黄兴任第一二任校长,校友中名人有李兆麟、任仲夷等。当时的辽源县是今天的双辽市,政府所在地郑家屯,是吉、辽、内蒙交界处。张作霖主政东北期间这里曾发生震惊中外的郑家屯事件,这是指年8月13日,日本部队由于与奉军二十八师二十八团团部之间发生冲突,造成了不小伤亡的事件。经过段祺瑞政府、奉系军阀与日方双方长时间的交涉,事件最后以奉系军阀接受日方的一些条件而结束。 金玉声是“九一八”之前开始担任辽源县长的,他遇到的麻烦虽是内政,不象郑家屯事件那样牵涉到中日关系,却也是颇为头疼的事件,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有名的嘎达梅林起义。 当时,在地方官员眼里,嘎达梅林是反叛王爷的逆臣;从民国政府角度看,嘎达梅林是不履行“移民实边”政策的顽匪。只有底层受压迫人民,才将嘎达梅林视为反抗暴政的英雄。 民国十九年五月十六日,辽源县长金玉声密禀呈文:“……上年,因蒙民反对放荒,曾在温都王府押起代表数名,其中有一孟姓者,越狱逃出。次人以前曾在蒙古兵营充当营长,逃出后遂召集多数蒙人,在西夹荒一带逃窜。县长恐其窜到辽源,时加防备,并呈报省政府及警务处,此股匪人声势颇大,且煽动西夹荒蒙民,拟行抗拒放荒,如不设法速行剿捕,或加以招抚,恐成巨患。” 这段呈文透露出什么样的历史信息呢?首先,孟姓者指有名的嘎达梅林,他的汉语名字叫孟业喜或孟庆山,他正领导蒙民发动反对出荒的“独贵龙”运动。后来的结局大家很清楚:张学良命张海鹏部一个骑兵团和汤玉麟手下李守信团出兵围剿,起义失败,嘎达梅林被砍头。这份呈文对上面的出兵镇压决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现已不得而知。 镇压起义五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入关内,牧垦草原的计划没有得以继续实施。嘎达梅林的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张学良的牧垦草原的计划被延迟。嘎达梅林的起义是为了保护蒙古牧民的利益,而放垦对今天最大的危害是对环境的破坏,由于短视和无知,人们对草原的放垦并未因嘎达梅林的起义而停止。光是科尔沁草原就“出荒”十一次。今天大部分草原都已沙化,成为“科尔沁沙地”。 金玉声后来的情况已很难查到,可能他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在那个乱世中,他“有志大成,不甘小就”,他“刻苦自励,明敏有才”,而拼命努力的结果却是他无意中成了镇压人民起义的帮凶,“九一八”之后还要面临是否作汉奸的两难选择。可能对于他而言,他最理想的人生道路,是不去做官,就在抚松县作一名普通教师,也许更能让他内心得到安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