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出名 http://pf.39.net/bdfyy/bdfzj/ 中国吉林野山参闻名遐迩,但是随着过度的采挖,环境的破坏,野山参已经是濒临灭绝的危害了!由于吉林野山参的功效十分的强大,像一些红参、园参、白参等一些参种是不可与吉林野山参相媲美的。 就在这时,长白山林下参慢慢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根据现在专业技术的证实,长白山林下参如果超过15年以上的参龄,它的营养价值以及功效就可与吉林野山参相当。但是那么宝贝的长白山林下参,是如何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呢?下面,就带大家走进长白山,看看长白山林下参是如何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什么是长白山林下参? 林下参也称为移山参,是由人工撒播到长白山阔叶林里面,没有任何人工干预,模仿吉林野山参自然生长的环境。自己自然生长,经过15年以上时间的洗礼,慢慢长大到符合人们滋补养生的营养价值时,再由人工采挖出来! 林下参是如何采挖的? 由于长白山林下参生长时间长,营养价值比较高,所以每一株都是十分的珍贵的!所以采挖长白山林下参的时候还是采用的放山人源远流长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很多来把头都说把它当做自己的孩子对待,这也说明了长白山林下参的珍贵!今天小编跟大家聊一聊抬参的那些事儿。 长白林深采仙参 长白山,横亘于中国东北。其峰顶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湖。由于常年积雪并有白色浮石,故得名“长白山”。每年的六月到九月,是长白山一年当中难得的夏日时光。绚丽的自然风貌,舒适的避暑气温,神秘的天池景观,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然而,在长白山脉深处,一群风尘仆仆的神秘来客却无意山中美景,他们目光深邃,穿越莽莽林海,落在一片云环雾绕的无人秘境。他们从事着一种古老的职业——放山。 这群放山人所在的地方是吉林省抚松县。遥遥可见,县城大门上书“中国人参之乡”,然而在一百多年前,关于“人参”的记载却秘而不宣。当时进山挖参非常严格,必须持有当地诸如“参票”等官方凭证。参票上书进山人的姓名和目的,对偷采人参者会施以重罚,甚至于杀头。民间采参是一项秘密的冒险活动,为掩人耳目,便将采参称为“放山”,人参称为“棒槌”,这种说法一直延续至今。 秋放时节成熟,抚松县的老把头们早早便准备好。放山一般是多人搭伙,称为“拉帮”,老把头召集经验老道的采参人,商量人选。准备工具对放山来说至关重要。随身携带鹿骨制成的快当签子、棒槌锁、快当剪等器物,并备好以五谷杂粮为材料烙成的大煎饼。这种煎饼是放山的重要干粮,可存放数月。按照规矩,放山讲究“去单回双”进山时的单帮,采挖到人参后,加起来便成了双数。此次入山帮伙中便有五人,取的就是这个美好寓意。一切准备妥当,放山即将启程。 原始森林,瘴气弥漫,环境复杂,极易遭遇风险。放山人为避免各种不测,还需要获得山神护佑。祭拜的山神角色落在四百多年前,为救放山兄弟而长眠于长白山中的放山老把头孙良身上。谨记祖宗教诲,祈求山神庇佑,放山活动才可真正开始。把头与参帮弟兄抬石搭庙,一字排开跪下磕头。一起一拜之间,长白山最质朴的情感,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悄无声息地流转在每个放山人的心中:敬畏自然,传承先源。 在长白山茫茫的原始森林中,寻参不易,犹如大海捞针。抬参结果,人身安全,谁都无法预料。而唯一不变的是祖先的开山之法。观山景,是把头首要的工作。把头需要找准山头,在一望无际的长白山脉中,确定此次放山的山场。据把头所讲,野山参生长,以西坡与东坡最佳。选择好路线后,参帮弟兄需要在太阳落山前搭好地戗(每日住宿的地方)。地戗是放山的大本营,接下来,放山人便以此为中心搜寻山头,清晨出发,傍晚才回来。等到日头被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吞没,幽幽火光中,把头给众人讲起放山禁秘的往事。 “放山不可乱走!”把头怀中始终紧抱着索宝棍,烟雾随着他的故事缓缓吐出。年,那天下着大雨,把头行至一棵大树底下,见树上挂着一顶冬天戴的帽子。转出大概十多分钟左右,抬头见头顶还有一个帽子。当时便觉奇怪,以为巧合。黑天半夜来回行进数十次,直到气喘吁吁筋疲力尽,才发现是深山迷路,人正是随着大圈绕起了小圈,越套越远!黑夜不可视物,只好点起火把,山中野兽攒动,怪鸟长嘶,头上一顶破败的帽子冷冰冰挂在树梢,令人心生疑惧。把头一夜未眠,直至日头升起,山中回暖,才放下半颗心来。此时,已然浑身挂着冰冷的露水,整个人却大汗裹身,冷水一钻拔心的凉。 放山如同拉网找参,进山人员一字排开,彼此距离两三米,以“头棍”“腰棍”“边棍”分列,向前搜索。随着秋季季风的吹拂,长白山中变换了景色,满眼萧条的落叶景观中,人参在泥土中展现了它一年中最为饱满的姿态。阴历八九月间,参籽成熟,鲜红光洁,形似鸡腰。冠诸团生细杆之上,很像榔头,故亦称“红榔头市”。红榔头市为采参黄金季节,因为这时野山参籽鲜艳红亮,最易发现。据老把头讲,每逢红榔头市,长白山区的放山人都会将成熟自然脱落的参果捡起带回家中,将未脱落的参果摘下埋入土中。人们把这种野山参籽称为“催生籽”,谁家的媳妇要生孩子时,到附近的放山把头家要几粒参籽煎成水,以备产妇分娩无气力时急用。 “宁落一座山,不落一块砖”,人参隐秘难寻,找参过程称为“压山”,需采参人精力集中,整个过程中,不许乱说话。若谁触犯了这条规矩,便按“说啥背啥”的原则进行惩罚,比如压山过程中说“蘑菇”,便叫说话的人把蘑菇背到身上,若是说“蛇”,那便将蛇也一同背在身上!直到背不动,或者长记性为止。放山人行进深山,为防止重复压山,每隔一段距离便折断一节树枝,是压山的标记,行话称为“打拐子”。倘若遭遇麻达山(迷路)的情况,也可以此走出迷障。 古人有言:“三丫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人参叶片气孔数目少,惧怕强光,因此人参喜欢与椴树为伍生存,一般生长在草木,高大乔木,低矮灌木三层所形成的立体环境中,遮阴透光,密而不闭。老把头经验丰富,以此地黄土上覆盖腐殖土的特征寻找这种最适宜野山参生长的土地。 放山途中,时常遭遇情况。遍处搜寻却发现别人打好拐子捷足先登;山中天气异常,山雨说来就来,如果运气不好遭遇山洪,轻则泥行艰苦,重则丢掉性命。山间常见溪流,如遇雨水,则清水变为黄汤,滚滚奔流,水流之下满布尖锐的山石。一个不留神,滑到在水中,轻则头破血流,重则伤口感染,加之风寒,凶险异常。老把头向众人展示了自己额头上一乍长的疤痕,自头顶一直蔓延的眼角,旁观者触目惊心。“这不算什么,危险的还在前头”,把头目光凝重,“前面,毒蛇比蚊子还要多”。 人参果红时,会吸引来一些鼠类、鸟类,而这些动物又是蛇的食物。毒蛇盘绕于大参附近,守株待兔,放山人不查,则被攻击,葬身毒牙之下。长白山的毒蛇中,最厉害的便是“土球子”,它毒性最大,一般情况下,被这种蛇咬到,处理不及时,就会有生命危险。 对于把头来说,除了领路以外,还需观察天象。古书记载:“下有人参,上有紫气”,意思是有人参的地方,上空会看到紫光。科学解释,人参生长环境湿度大,在山区空气湿度大的现象主要是雾,阳光经雾气折射,紫光投射能力强,站在雾底向上看便会出现紫光现象,这种气象条件下极适合人参生长。故而古人又称人参为“紫光参”。茫茫森林,放山多日未有结果,思念家人加之对人参的美好期待,这种传说便逐渐演化出来。除“紫光见参”外,还有“梦婴寻参”“群参集会”等等民间说法。如遇久久寻不见人参的情况,把头便会给大家讲“人参姑娘一日可跑九个山头”,故事听罢,众人重新打起精神。 寻找野山参,除却过人的精力和体力,有时还需要一点运气。在数日艰苦的压山中,终于听见前方有人发现人参的消息,把头喜上眉梢,喊着“快当”“快当”(贺山方言:意为吉利),催促着大伙用棒槌锁将人参绑上。据说两头拴着铜钱的红绳可以防止人参跑掉。人参锁住,起参便开始了。原始森林中,蚊叮虫咬,需点起火把,两人扇动树叶驱赶蚊虫,由老把头专注起参。人参为获取养分,根并不往下深入,而是向四周发展。土层中荆棘众多,为采挖增加了难度。哪怕细小根须的破损,都会导致营养流失,故而采参人在潮湿的泥土上,一跪便足有半个多小时。待起身时,双膝酸痛麻木,难以行走。 人参挖出后,要打参包子。将具有一定湿度的柔软透气的苔藓卷作参衣,既不损伤人参,又利于保鲜,可存数月。在抬参之后,放山人会将几粒人参籽撒入泥土之中,以便将来生长出新的人参。同时,挖参的情况也要在附近的树皮上记录下来,称为“砍兆头”,可以提醒后来的放山人此地有参。下山路上,不可估算人参的价值,据说这种传统是避免心理失落或是有人见财起意。放山人做事讲究,把头不搞特殊化,抬参卖钱之后,见者有份。放山结束后,把头会带着参帮兄弟回到山下,焚烧黄纸祭品,答谢老把头。许愿还愿,说话算数。绝不含糊。 千百年来,通过放山的方式,淳朴的乡民们感谢自然的馈赠,也获得了心灵的慰藉。放山,也让人类见证着人参的传奇。放山人已经走远,长白山依旧停留在那里,林雾又起,等待着抚松的神秘客人们再一次在此驻足、探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