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星晓校报

主办单位:抚松县仙人桥镇中心校

XIANRENQIAOXIAOXUEXINGXIAOXIZUOBAO

顾问:李广杰

主编:赵志勇制作:徐西厚

年6月5日

星期五

总第六十一期

邮箱:zhaozhiyong_edu

.   接着,德育副校长讲话。他要求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规范疫情防控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仙人桥镇交警中队的交警和镇卫生院防疫员也来到学校,维持交通秩序,保障学生入校安全。同时,在学生全部返校后,交警同志和卫生院防疫员还对校车进行了安全检查和行车安全培训,并到班级宣讲了疫情防控期间的一盔一带的坐车安全知识,发放了宣传单。

整理心情,规范行为,激发斗志,团结协作,改革创新将是学校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姿态。防疫、教学、建设美好校园三管齐下,再创教育事业新佳绩!(赵志勇)

王永新

仙人桥:那久远的足音(散文)

年第18期总第99期

抚松作协|绛珠草文学

仙人桥,桃源之地,静静镌伏在百年老城抚松南隅的边陲小镇。背迆长白山,坐拥汤河水,临近松花江畔,放眼绿树葱茏,岗坡辽远,任风儿徜徉于幽寂空旷的山谷。谁又知道时间这条隐秘的河流,在仙人桥所承载的历史岁月中,淹没过多少生命风波诡谲的传奇和悲欢离合。

  仙人桥,轻灵、散淡、娴静如流云。暮然回首那如画卷般的小镇入口,听风声从江面上一波波踏过,伴随林海深处鸟儿的放声歌唱,就像岁月久远的足音踩在琤琮作响的琴弦上,带着一缕似曾相识的感触,缓慢的,宛如走近了一个笼着轻纱薄雾的梦境世界。

  仙人桥,神秘隽永的土地,走在上面,每一步都蕴藏着太多故事。漫长岁月里长白山在此轻轻遗落的一怀黑土,历经千年月华堆砌而就一座温情无限的小城,不停用时光穿过绿箩攀缠的门楣,看着木篱笆一点点的温柔苍娽,一年年的瑞雪纷飞。

  根据《抚松县志》和抚松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室及抚松县志办编写的《史志资料征集编写工作情况交流》(年合订本)明确记载:

  年9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根据()号文件批复,撤销抚松县大营乡,建立仙人桥镇,成立西岗乡。11月1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授权吉林省民政厅,由省民政厅(84)51号文件批复通化地区行政公署报告,将抚松县万良乡、东岗乡、漫江乡、北岗乡、兴参乡、新屯子乡改为镇的建制。

  时光的洗礼再一次转身眷顾,年9月29日,仙人桥镇成为抚松县 个由乡变镇的风采小城,相邻的西岗成为了一个乡,仙人桥镇的名字从此诞生传扬。47天后,抚松的万良、东岗、漫江、北岗、兴参、新屯子也由乡变镇,开启新程。不期然间的年,温泉镇并入仙人桥镇,年,西岗乡撤销,同样并入仙人桥镇。从此仙人桥镇的地域格局正式形成,辖西岗、大营、仙人桥、河北、温泉、汤河口、黄家崴子、庙岭、大青川等行政村和以序数命名的仙人桥街道4个居委会、温泉街道2个居委会、大安街道4个居委会。自此,回顾往昔,遥想岁月荏苒,斗转星移,春夏秋冬间这峰峦叠嶂的锦绣家园里,不知沉睡了多少先民的梦和雨雪寒霜的履历,把那些悲喜交加、波澜壮阔、生死交融又平凡无奇的人生故事也一并默默珍藏。

  仙人桥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仙人桥镇称谓之前,这里叫作“海青岭”,新中国成立初期也称为“海青岭”,年抚松人民政府根据大营村的村名设大营乡,年改为大营公社,年改回大营乡,到年正式命名为仙人桥镇。历史沿革中透露出的信息紧伴仙人桥的地名变迁,折射了国家与时代的发展变迁。而具世世代代繁衍于此的原住民所讲:大营、海青岭、汤河口、西岗的名字都超过了百年,甚至更久更久。当匆匆的过客放慢行程散漫游走在这座小镇的山野中,绕开风声、云烟和雾霭,倾听或许是一代又一代村人讲述的传说,走一路会惊叹一路。特别是越过山谷间的林荫小路与错落有致的村舍,还有那古朴沉默的石桥,宛如探访祖先的故居,像穿梭在历史的梦境,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清史稿》志三十地理二记载:

  抚松冲,繁。府西北五百二十里。明,建州卫之讷音部。宣统元年,以府西北松花江上游地,设治双甸,置县隶府。长白山在东。头道江在西,上源曰紧江、漫江。紧江导源长白山西坡,漫江导源章茂草顶山,即长白山西南分水岭,合而西北流,汤河自吉林东北流注之,头道江之名始此。又西北流,右受松香河。又西北,二道江自安图西流来汇,曰下两江口。此下统名松花江,入吉林。由府至县之路,自府西梨沟镇至十五道沟,西北行,逾岭顶,经竹木里、漫江营、小谷山、石头河、海青岭、大营、汤河口,再北行达县治。由县西渡江,入吉林濛江。北循松花江,直抵吉林省城。

  《清史稿》冲、繁要义的来历是清雍正年间,由广西布政使奏准,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以便选用官吏之用。“冲”谓地方冲要;“繁”谓事务繁重;“疲”谓民情疲顽;“难”谓民风强悍难治。这种因历史规编而产生的文字要义发明和在史籍上的应用,是古代史官文墨上追求一种含义直接的简洁性。“海青岭、大营、汤河口,再北行达县治。由县西渡江,入吉林濛江”,其地理性质到今日依然没有改变,可见古人治史之严谨。一行行简单的文字却足以使后人轻轻触摸先民生活脉络,感受先民生活的点滴,恍若看到那一幅幅定格在田野中辛勤的劳动场景,默动于先民对黑土地的执着与忠贞,重温出一脉久远的历史足音。

  追索着那一缕袅袅的炊烟,曾经点燃过古老灶膛火种的双手,穿越过一代代燃烧过桔红火膛的文明密码,触摸了间隔百代的温暖和凛凛寒意。海青岭、大营、汤河口这些沉默的历史符号会与谁煮一壶月色下酒,围炉相对,漫谈这颠沛千年的离殇!

  三、四千年以前,现今的仙人桥地域就留下了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考古发现,从头道松花江流域的仙人桥镇大青川村的南岗为起点,贯穿着新屯子镇新屯子村南山口、抽水村里阳沟、兴参镇平安和抚松镇中心街等原始社会遗址中,一条线的出土了较多的石器、陶器和骨器等文化遗存。这些古老的石器多为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镞、石纺轮、石网坠。陶器有夹砂褐陶和夹砂黑褐陶,能够辨认的器形多是罐。骨器是采用动物肢骨经劈割磨制而成,涵盖了骨针、骨锥和骨凿。这些遗物的出土证明当时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农耕时代。陶罐显然是用来盛水的,骨器是用来制作御寒衣物的,兼有渔猎生产,古人已经学会和掌握了一定的纺织技术。默视下,这些文物记录着原始人类久远的文明信息,同时也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仙人桥地域的古代文化遗存多分布在汤河、头道松花江和二道松花江流域间,原始社会遗址居于近水的山顶或坡地边,石斧,石刀和手制夹砂的陶器,是这个时期生产和生活用具的代表,窥视出了原始部族渔猎和农业为主的生活面貌。曾经饮毛茹血的祖先们是怎样播下那一粒谷种,让大地生长出那最初的谷物,开启走向文明征程的,已永不可知。他们用同样粗糙的手,种植了 颗籽实,让它生出甘甜的瓜果;劈开 根骨针,织就保暖的皮衣,制作出 张草绳编织的渔网,来搅乱这千年流水与月色寒光。遐想的空间都静静沉淀在仙人桥史前那方净土上,那里是生命篝火燃烧的土地,是谷物可以迎风拔节的田园。

  仙人桥作为抚松属地其历史的命运与之紧密相连。当进入了刀光剑影的封建伐路,定鼎商周时期,属肃慎地。奏汉时期,属高句丽管辖。汉武帝元封三年,即公元前年,先后设置乐浪、真蕃、临屯、玄菟四郡,抚松隶属玄菟郡管辖。后魏时期肃慎改称勿吉。据《魏书》卷一百《勿吉传》记载:

  勿吉在高句丽北,国内有徒太山。室苇、豆莫娄均在勿吉北,去勿吉千里,其国曾破高句丽十落。逐夫余。北齐后勿吉又音转靺鞨,分粟末、伯咄、拂涅、号室、熙水、安车骨,白山七部。

  抚松属白山部。唐朝时期,靺鞨等少数民族王朝崛起,于公元年在东北建立了一个留名千古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渤海国设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洲,在临江(神州)设置西京鸭绿府,下辖神、桓、丰、正四州。抚松归属丰州管辖,距抚松六公里的新安古城即当时丰州治所,辽灭渤海后,抚松归属东京道绿州管辖。

  历史风云浩荡不息,仙人桥千年守望,像个孩子紧紧拉住母亲抚松的手,依偎在她身旁,一步步走过变幻无垠的岁月。那时候曾清波粼粼的汤河畔,多少田野上农耕男女的声声呼唤,早随风飘散,却又仿佛就在耳边。风吟与坡岸的绿树在呢喃私语,生命起源的路全无最初的印迹,即使今朝月照河畔,再度凝听晚归的桨声,渔火夜雾、炊烟袅袅的情景已不会重现。而渤海国新安古城又与仙人桥今日的地域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抚松前行的这一段朝贡道必然要经过大营与汤河。

  居于头道松花江中游的新安古城邻近抚松,是渤海时期规模较大的城址,在城内外出土了数量颇多的遗物;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现。石器有石斧、石镞、石刀,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铜弓形器与双环器均在城外出土,应与城内有着某种密切的内在联系。出土遗物中还有许多建筑构件,其中莲瓣纹瓦当是考证渤海文化的可靠依据;板瓦与简瓦分青灰和红褐两种,背面饰有布纹。檐头板瓦的边缘多饰有戳印和按压纹饰;房屋正脊两侧的披饰是用泥条相拼而成,上面饰有凸起的圆珠饰和横向与竖向线条;鸱吻造型优美。这些出土的文物,揭示了新安古城建筑规模的宏伟与庞大。

  新安古城妆点着渤海的丰州异彩,这处朝贡道上曾经名声显赫的古老驿站,一批批庞大的商旅马队穿越深山狭谷,跨过湍急的江河,通过新安古城,来到大营,直奔鸭绿江岸边的临江(神州)。在此,他们将登舟扬帆,顺流直下,奔向大唐帝国首都长安。朝贡道由此绵延数千里,有谁能想到,千年的风霜洗礼,飘逸在这幽深的激流峡谷之中。庞大的商旅,长长的马队,悠扬悦耳的铃声和铿锵有力的蹄声在深山峡谷里一起悠荡回响。一条隐藏在深深大山的道路,连接着民族的团结,交融着不同的文化,展示着不朽的神奇。至今大营的山民还会讲述这条路的故事,即使不经意轻踩到路上的青石,轻轻一声脆响,满耳萦绕回应的依旧是文化的梵音,古人会不会也是同样踩到了它?

  渤海时期遗存在仙人桥地域是丰富的,汤河流域直到头道松花江下游均有渤海时期的遗址,汤河右岸二级台地上的大营遗址,在考古过程中采集到较多的陶器残片、铁镞等遗物。陶器口沿下部附有一周附加堆纹,饰有按压纹饰的黑褐色夹砂的陶片,这都是渤海文化的典型器物。

  汤河口和大营遗址采集的部分铁器残片证明了金代女真人曾在这里居住过。

  辽灭渤海后,属东京道绿州管辖。

  金设辽阳东京路,归婆速府路管辖。

  元朝属辽阳行中书省的开元路管辖。

  明朝归属奴尔干都司下辖的建州卫所辖。

  清康熙将其祖先的发祥地长白山列为封禁之地。光绪年间,盛京将军崇实奏请开禁。大规模的移民开始进入山海关。抚松先后归属长白抚民、吉林濛江州、奉天白山府管辖,清未改为奉天巡抚长白府。这一时期,来自朝鲜和山东的移民,在大营、海青岭落户。抚松于清宣统元年,即年1月16日设县,取名双甸县,属奉天巡抚。清宣统二年,即年8月23日,更名为抚松县。建县之前,海青岭、大营、汤河口的住民就已经在此狩猎、农耕,艰辛劳作。年12月18日解放到新中国成立,如今的仙人桥相伴抚松先后归属安东省、辽宁省、辽东省,年7月划归吉林省通化地区专员公署,年4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划到白山市管辖至今。

  历史的沿革更迭千百,再一次回头看走过漫漫时光的仙人桥,这片古老的土地,在绿树斜阳之外,一如既往的淡泊宁静。她仿佛一直处在世外,在红尘是非不及之处。碧水绕山,飞鸟翩跹,古道安静无语,一切回归到从容之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就像一支遗世而独立千年的人参,在广袤的林海深处,带着史前的清香一直默默等待……云青欲雨,水澹生烟,世纪更迭,长白山火山爆发所形成的独特地势,百转千回。依旧是江河纵横交错,水流湍急,滋养两岸;依旧是沟岭相连,隆漳突起,景色奇异;古往今来,这块丰美的土地始终展示着光辉灿烂的文明之光,直到永远。

  人都有自己的故土观念,这种观念永远不会消失,只不过,那些生存艰辛的时代记忆,有时已变得遥远和模糊了,但却依然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

  仙人桥保留了这种情怀。

  岁月把目光定格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仙人桥。抗日战争时期,仙人桥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抗联遗址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她曾经是东北抗联活动的重要地点,多次发生过对日寇的激烈斗争。

  从年开始,抚松地区先是自发的开展民众抗日运动,随后各地的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游击队、大刀会、山林队蜂拥而起,逐步发展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建制、有纪律的抗日联军,敌人称为“红匪”,群众则亲切的称为“红军”。他们在抚松大地上留下了一段段历史的传奇,而仙人桥地区,成为了这段段传奇的集中地。

  从现有历史资料上看,当时日寇在抚松大搞强化治安,利用汉奸队,建立各种特务、警察机构,还有御用的协和会,采取烧、杀、抢三光政策,进山讨伐,集家并屯,残酷杀戮爱国群众、蹂躏妇女、破坏反日爱国组织;另一方面推行保甲连坐、招降宣抚,村屯路口满布密侦人员;在军事上则是集中兵力、寻找抗联主力决战,逐山逐林拉大网、轮番扫荡、围剿抗联部队。尽管日伪统治者千方百计想要割断人民群众与抗联的联系,但是,抗日联军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加上抗联战士大部分是当地穷苦百姓,同日寇、汉奸有着刻骨的仇恨,抗联的成败关系着他们的命运,他们必定   非常有幸的是,仙人桥地区的人民保留了这段历史的传承性,解放以后,许多群众把原来秘密传颂的抗联历史公开化了;有些抗联战士、为抗联送粮、送信、办过事的群众,开始谈论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说,他们是抗联历史形成的讲述者和推广者。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抚松县的文化工作者参加了抗联历史的搜集整理,八十年代抚松县政府组织了专门的调查人员,通过访问和查找资料,使抗联历史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得以让后人了解。

  抚松重视本地区抗联历史的挖掘、搜集、整理、研究,通过总结抗日斗争历史的场景、人物与事件,给人们以启迪,惠及后世,其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抚松建设生态旅游名城需要一种文化及精神的支撑。仙人桥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她的文化品质及抗联精神,是一种启发。

  铭记历史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作者简介:

王永新,笔名欧阳敬意,吉林抚松人,年6月出生,抚松电视台记者,抚松作协主席,吉林省作协会员,出版过《校园秋夜》《幽灵的脚印》《红色仙人桥》《寻访北丝绸之路朝贡道》《参棚夜话》等书籍。

《抚松县志》记载:“年,在头道松花江与汤河汇合处建木质结构桥一座,称汤河桥。”这座建在日伪统治时期的木桥,是此处的 座跨江大桥,结束了人工摆渡的历史。它是鹤大线重桥之一,是仙人桥——抚松镇必经之路,有7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座八孔七墩的木梁桥,年改造为U台木结构。

汤河桥的述说

文/杨振菊

在仙人桥镇黄家崴子大山深处,有一座年代陈旧的老桥,这座桥系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东北物资修建的运输桥。对于这座桥,侵略者对它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70多年前,汤河两岸的人们常常伫立于此,望着滚滚的松花江水,心中涌起无限的忧伤。一座桥,就这样深深地嵌入穷苦人的生活中,看不到夏日的颜欢,得不到春雨的甘霖,每天豁出性命要做的就是为侵略者修造这座桥。汤河大桥准确位置是位于抚松镇县城南部约十八公里的汤河口子,头道松花江在此处接纳汤河河水故称“汤河口子”。

据《抚松县志》中记载:汤河源出于濛江县境之湾沟,因濛岸有温泉,故名汤河。东流至驳马川,以下即入于抚、濛两县之间,再折而东北,流经松树镇、海青镇,至汤河口注入头道松花江。此河水流甚急。兹将其支流述之如次:碱场沟、水洞沟、蚊子沟、马鹿沟、海青沟、下洼子、小沙河、小汤河。松树镇与海青镇之间沿汤河而行,河水一有暴涨即不能通行;且跨汤河两岸达于濛江县境,胡匪出没无常,行旅极感不便。抚松大水以头、二道松花江及松香河、汤河为 ,各交通要路均设有小船以渡行人,俗称艧,择要列之于次。年日本侵略者根据侵华战争的需要,为了打通抚松至临江,东满至南满的通道,同时为了将掠夺的自然资源通过鸭绿江航道运送至营口、丹东、大连等地,或将军火等物质输送到东满等地,抓劳工修筑了抚松至临江的警备道。此时汤河口子未修桥梁,过江需摆渡。而许多物资靠摆渡又非常麻烦,如遇汛期,船不能用,日本侵略者情急之中想到修桥。经过勘测和考证,于年春日本人决定在这湍流骤急的汤河地带修木结构桥梁一座。修桥时,大营村秘密抗日救国副会长孟宪芳因会日语,被日本人抓来充当翻译兼中方监工。施工时由于他千方百计维护中国劳工的利益,巧妙与日本子鬼子周旋,使中国劳工少吃不少日本鬼子的苦头。当时的大营区,不少青壮年都到前线参加抗战,区里留下了许多妇女、老人和儿童,劳动力不足时,他们经常被逼到汤河口子修桥,有的孩子还不满12岁,也被抓来当劳工。有个妇女正生着病,被抓来时咳嗽不止,还让日本人用枪把子打。孟宪芳实在看不下去,就点头哈腰地对日本人说:“她得的是痨病,这病可吓人了,传染一个死一个,要是劳工们被传染上可不得了,得赶快把她送回去。”日本人信以为真。在日本人的逼迫下,汤河大桥仅修建了3个月,修桥的难度令人惊叹,工程进度令人唏嘘,这是一座用大营人的生命建成的桥,它虽然不足百米,据计算,每修建一米就可能会有几个人为此送命。当时的大营人称其为“索命桥”。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新生的抚松县人民政府接收了汤河大桥,所不同的是,汤河两岸人民从此不再遭受侵略者的欺辱,最终可以在大桥上自由行走,不仅如此,还与县城及周边地区迅速建立起农贸往来,发展经济开始过上自給自主、丰衣足食的生活。年春, 的“四保临江”战役打响,汤河大桥又一次汇聚起抚松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充分发挥出大桥的作用,为“四保临江”战役取得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当时,抚松、安图等县是“四保临江”战役大后方,做为通往临江的主要通道之一,抚松人民通过此桥将大量军需物资运送到临江,又将大批的伤员转医院治疗养伤,有力地支援了“四保临江”战役。岁月荏苒,解放战争的的硝烟虽然散去,而汤河大桥的力量和作用仍在继续,但搁置下来的汤河大桥恣意沉沦,年10月,美帝国主义向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进犯,该桥也恰在年坍塌。为了保家卫国支援 ,抚松县人民政府积极组织民工对大桥进行维修,形成了“一致奋起,制止美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的行动。当年抚松县大车队、担架队听从祖国和人民召唤,浩浩荡荡通过此桥到达临江,渡过鸭绿江投入到了抗美援朝战场。如果时间再往前推进,汤河大桥会在人们的吊念中向历史深处表露着它的优越。因为该桥所处位置在古代时是敖东地区通往内地的一道重要通道,有古驿站遗址一处。它的过去的旧景虽已不再,而浓烈的追溯依然是触景生情。抗日战争时期,抗联多次在此处和附近地区打击日寇, 战役有汤河战役、別亮沟战役(桥南米处),是抗联部队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长白山区的英雄儿女在东北抗联的组织和带领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不屈不挠,如火如荼的斗争,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抗日英雄战歌。抗日英雄杨靖宇、王德泰、李学忠、魏拯民、金日成等,都曾在抚松战斗过。发生在汤河流域的大小战斗就有多起,其中比较 的有别亮沟门战斗、爬犁房子沟门战斗、干饭盆沟门战斗、西岗战斗等。“别亮子”是土匪黑话,是劫道的意思,别亮子沟门战斗址位于头道松花江的支流汤河下游的左岸,距入口处约1.5公里。当日伪军火乘船渡松花江时,埋伏在柳毛塘里的抗联战士从汤河西岸借着烟雾的掩护冲出来,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爬犁房子沟位于仙人桥镇汤河岸畔的大营村至海青岭村之间。年7月,由日本人内山警长从临江回国,带着金条、金砖、现大洋等物,共装了七、八个驮子,由十多个日本兵护送,在爬犁房子沟门,被抗联部队伏击,打死了内山警长,缴获了全部物资。干饭盆沟门位于汤河东岸的大营村与南海青岭之间,年7月,从抚松县城开出一辆去临江接日本县长的汽车,抗联预先拆毁了公路上的一座桥梁,战斗一打响,日伪等逃的逃,降的降,汽车被烧成一堆废铁。《抚松县文物志》中描述:“抗日联军在抚松境内,大小战斗多起,每次都给日寇及伪政权以沉重的打击,大大鼓舞了人民斗志。至今抚松人民有口皆碑,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到了年时,抚松人民在大跃进的豪迈歌声中,看到汤河桥在无限神往的时代又将摇摇欲坠,再次对其进行维修,并将该桥改造成长90米、宽6米、高6米的U台木结构。该桥建筑的基本框架为:江中矗立六个桥墩,连接两岸建有两个墩台,每逢桥墩中间有十二根大木方呈倒八字向上举起,支撑着上面六根桥梁;桥梁分六组横但在桥墩上,每组是两块大松木方上下排列,每两组(四根木梁)中间用小木方穿在中间连接在一起,木梁之上铺上松木块,每隔1米左右加上一块木方,木方两头竖有木方桩,每个木方上穿有两根倒棱的木方做为桥护栏。想象当年的场景,那是令人激动万分的。汤河桥上人头攒动,劳动场面动人心弦,是大跃进历史中最为雄浑壮观的一幕。当然了,又是汤河桥见证了这一切。民俗学者袁毅也曾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年4月20日谷雨这天,桥上通过了一辆解放牌卡车,车上是我们全家及搬家的所有家当。这是我父亲走五、七道路下放到农村,到汤河西岸的大营公社河北 生产队。家中六口人中,二姐已在县城西川生产队插队,妹妹留在县城读书,父亲母亲,我和弟弟四口人来到农村,医院当负责人,母亲安排在大营供销社小卖店,弟弟在大营学校读书,我则由兴隆公社转来大营公社继续当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一天,是我刻骨铭心的日子,在县城装车时,母亲发现我往上装两个纸箱,发现一箱是满满的毛主席像章,另一箱是文革时期的手印传单,小字报。母亲一气之下全倒进了门口对面的垃圾箱中,倒出箱子装其他东西。时至今日回想起来,若是这两箱“文物”留存下来,该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呢!时隔二年后,年7月,我们的搬家卡车又从桥上经过,这次是落实了干部政策,父母及全家回到抚松县城,结束了二年的农村劳动锻炼的生涯。

如今,这座木桥已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静静地伫立在江水中,望着不远处的新桥车来人往。木桥的路面蒿草丛生,桥板腐烂破损,路面两侧长满了野草。虽不能通行了,但这座旧桥却成了人们聚焦追逐的目标,纷纷摄影拍照,追忆那段流逝的历史。实事求是地说,汤河桥是抚松县日伪时期建造的三座跨江桥之一,也是建县以来建桥最早,历史最久远、 留存于世的跨江大桥。这一提示和警醒,沉睡的汤河大桥多少有些像被弄丢了的老人,孤零零地躺在那里。看到这一幕,许多人会经过澎湃着的心潮,禁不住要难过要流泪。这是汤河桥的呼声,这是微弱的呼喊扑打在参乡人的心坎上,会很痛很痛的。曾经遍体鳞伤的汤河桥,不再 地沉默,它在经历过岁月的剥蚀之后,变得更为深厚和凝重起来。如果在此处修建“汤河大桥纪念碑”一座,那将是永远的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摘自抚松文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