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松往事 自从松花江在这山谷中扎下了脚窝,这山就诉说着一个故事,这水就奔流着一个传奇。巍峨的长白山下,有一座设治百年的秀美山城,他的名字叫抚松。清宣统帝登基之前,他还没有名字,他的远祖是四千年前以制作“楛矢石弩”而闻名天下的肃慎古族,在岁月的长河中,不论是作为中国东北高句丽政权的重要城邦,还是作为“海东盛国”渤海国通往大唐长安的朝贡古道,或是作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逐鹿中原的起点,他的血脉中始终流淌着关东人金戈铁马的豪情。 奔向京都的驼队 处于长白山腹地的抚松,山川叠幛,江河纵横,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才有人口不足五万人。在唐代和清代,朝贡队伍悠扬悦耳的驮铃声唤醒了古老的山林。一支支朝贡的驮队艰难地穿行在其中,这些庞大的商旅运载着人参和种种珍贵的长白山物产,从渤海国旧都敖东城或从位于黑龙江省安宁县的上京龙泉府出发,途经抚松镇新安村的丰州古城,在汤河口驿站歇脚,经过临江西京鸭绿府神州,到达山东蓬莱后登岸奔往长安。清自顺治三年就在吉林乌拉街设立采贡中心打牲乌拉府,史上曾有“南有江宁织造,北有打牲乌拉”之说。打牲乌拉府在长白山和松花江流域设置众多采集土特产山场和采东珠河口,专门从事土特产品的采捕,其中抚松境内多处重要的山场、河口。 清廷对长白山尊为“发祥圣地”,从康熙十六年予以封禁,严禁入山采参、渔猎。每年打牲乌拉府护送贡品的驮队,自吉林老船营出发,辗转水路、旱路,在抚松县城附近的丰州古城和县城狍子圈落脚,由抚松县衙护送,再经由临江鸭绿江口到集安入海,到天津港登岸,进京朝贡。 守护长白山的木屋村落漫江镇原名漫江营,自古就有先有漫江后有抚松一说。至今在抚松县漫江镇锦江村,还完整地保存着木屋建筑群,已被省、市、县三级政府列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建筑。该村落从清朝末年的几户,到伪满时期的二十几户,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的百余户,是长白山满族文化遗存。满族木屋村沿用至今的小木屋,被当地人称为“木嗑楞”,意为用圆木凿刻垒垛造屋,如同牙齿咬合在一起,可经百年风霜而不朽。 清光绪年间,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长白山江冈志略》对漫江营专有记载:“时值天晴,江水有声,云山入画,樵夫牧童往来不绝。耕者荷立于田间,女子浣衣于江上……周围数百里外,豪无人烟。忽于深山大泽,独开生面,别有天地,俨然龙岗后一小桃源也。”相传康熙十六年,朝廷派大臣武穆讷率队踏查进入长白山天池路线,以便康熙皇帝日后亲往祭山。考察队返程时,留下进山向导和部分护卫官兵在漫江营建村设营,等待日后康熙帝祭山。但这一等就是几百年,这些人就成为长白山的守护者。 人参故里的千里传奇谈起抚松,可能世界上知道的人不多,但谈起人参之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抚松。抚松采挖人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中叶,园参栽培历史也有二百五十多年。在古代,人们把人参作为返老还童、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只有宫室和达官贵人才可以享用,如今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 人参是抚松人的祖业,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长白山人参文化,自今地道抚松人还传承着三个与人参有关的地方节日,据民国《抚松县志》记载,一是开秤节:当白露时节前二十天,所有放山者将所得山参均带至集镇寄放一定处所,公举一人为经济掌秤,待放山者均到齐之日,则宰猪设席,然后开秤打包,由掌秤者定货物之优劣、价值之多寡,始出卖,否则不准买卖。二是开锅节:每年人参作货在白露,谓之开锅。三是农历三月十六老把头生日:这是个重要的节日,老把头被称为放山者始祖。是日,全县人民均以肉食香纸叩奠于老把头神位前,以祈福寿。 民国三年,抚松人参产业已有很大规模,全县参户有多家,年可出参28万斤,每斤值银五六两,出产额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七,总销营口,分销全球。年,抚松县举办第一届长白山人参节,年将连续举办30届。抚松长白山采参习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繁华一时的“小天津”抚松县城位于松香河和头道松花江汇合处,古称牤牛哨、甸子街,清宣统元年在甸子街放基设县,拟名“双甸县”,清宣统二年定名为“抚松县”。抚松第一任县知事是河南项城人许中枢。建县伊始,因地带荒凉,民人稀少,没有设置区村。民国三年前,衙署设在二小学院内。“原有草屋一正两厢各三间”,外设板杖圈围。经过四年发展,甸子街人口开始骤增,衙署随之迁徙,基本形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南北东西两条主要干道的格局。商业迅速发展,小型的人参交易站也变成了山货庄,同时药房、杂货铺、烧锅、木材铺、成衣铺蓬勃兴办。县城最有生气的季节是深秋,周围地区参农猎户带着人参和猎品来此出售,很多外地行商带来大量日用品、人参和皮毛等进行交易。教育事业启蒙发展,年创办县立第一小学,年创办女校。 在汤信臣任期的民国三年,县城遭到胡匪偷袭,汤信臣毙命于胡匪枪下。年,由升堂接任后,吸取了有官署无城廓的教训,将县署迁移到城中,并开始修建城池,县城建成高八尺的夯土城墙,其上开五门,通九桥,外置宽深均丈许的壕沟,并在土城之上植柳作栅,因而抚松又称柳城。新衙署由十三间草房构成,四周设木板围墙。其后七任县知事相继增修。年草房翻新瓦房,共四十七间,开官道一条,修建东、西辕门各一座,影壁一处,财政局、税务局、垦务局、监狱都置于县署院内。年前后,在县城城墙之外又增添高3米左右松木城垣一道。为防止城区灌水,年,在城南修造长二里江坝,杜绝了免松花江对县城带来的水灾之患。 年前后,县城人口大增,商业较民国初期又有了更大的发展。除原有交易市场外,又新开辟一处市场,商业店房已遍布全城。一些商户集积大量钱财,开始私建或官民共建庙宇,关岳庙、昭忠祠香火兴旺。除此之外还成立了很多半民半官性质的组织,包括农会、商会、教育会、参会、医学研究会、山东同乡会、难民收容所等。同期,交通建设也取得显著发展,建成通往各乡间山路和通往海青岭、临江、朝阳镇的官道,县城四周各江都有渡口。天津、营口、吉林等处大商贾来此进行人参、毛皮、木材等大宗项目的交易,并带来大量布匹、纸张和生产生活用品行销当地。由此,抚松县城便享有了“小天津”的美誉。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