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起源于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根据商代甲骨文上“参”字的记录,我国应用人参的历史有多年。在多年的野山参应用历史中,放山人(上山挖野山参的人)形成了很多“讲究”,文雅点说就叫“传统”,这些“讲究”有些至今还在流传,对于我们当前提倡的中医药传承创新有何启发? 商朝甲骨文上刻的“参”字一、放山人的“讲究”有哪些?哪些保留了下来? 1.拜山神 放山人出发前,都会敬拜山神,祈祷山神保佑放山平安,让放山人找到大棒槌(“棒槌”是放山人对人参的别称)。这一“讲究”至今放山人还在保留,人参之乡吉林抚松至今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拜山神仪式,成为当地传统节日。 拜山神2.单数出发双数回 放山,无论在以前还是现在,都是有高度危险性的活动。放山人一般是搭帮上山,搭帮人数一定是单数而不是奇数。如果成功抬到棒槌回来,人数就变成了双数(把野山参算作一个人),这叫单数上山双数回,这一“讲究”至今还在流传。 7人放山帮3.挖大留小与播参籽 这是放山人一条重要的规矩。长3批叶(放山人称“灯台子”)以上的野山参可以采挖。长2批叶和1批叶的小山参不到采挖标准,不能采挖。采完野山参,要把野山参上结的种子撒播到附近,以期未来长出更多野山参。 采挖野山参然而人心不古,这一“讲究”已经变了样,由于野山参稀缺性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后来的放山人看到野山参基本是大小通采,大的按野山参卖,小的野山参带回来种起来(放山人称为“密”山参),等长成大山参再卖。更为流行时的是把小的野山参当作种苗卖到市场上,击鼓传花式转卖。野山参结的种子,一些放山人会山上撒播一部分,带回自家参园种一部分或者市场转卖,贪得无厌者会全数采回来直接转卖,这些行为让野山参濒临绝灭! 有种子的野山参4.排棍的讲究 上山找野山参时,放山人一字排开,用棍子拨开草丛仔细搜寻(放山人称之为“排棍”),”宁落一座山,不落一块砖”,搜寻过程中,只能用眼睛仔仔细细地看,除了发现野山参需要口头向把头(领头人)报告外,不能说一句话,否则会遭到把头的处罚甚至会被驱赶下山。这一讲究基本流传到现在。 排棍二、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启发? 1.敬畏自然,取之有度--从鬼神约束到道德法治 从前,山神、人参会逃跑、私藏山参导致因果报应等与鬼神有关的说法,形成了放山人对自然的敬畏,从而让放山人遵守一定的秩序规范,有利于野山参资源的合理利用。类似地,同仁堂的祖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也是用“人在做,天在看”和道德良心约束,告诫做药不能偷工减料,用心炮制。 经济大潮下,有些医药人只信金钱不信鬼神,不讲道德良心,无所敬畏,投机取巧,种药的滥用肥料农药,做药的偷工减料。这时,一方面要用道德教育感化,二是要用法规监管来约束,才能让这个行业有规矩,让从业人心中有敬畏,规范自己的行为。 2.组织形式--形成平衡的利益关系 放山人之所以单数出发双数回,表面是追求吉利,深层次原因,是万一放山人队伍有人起了贪心,见财忘义,想图财害命,奇数人数比双数人数更容易形成平衡的牵制格局。 中医药人在生产活动中,也需要利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股权制度等,让出资人与企业经营人,生产人员、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等形成合理的利益平衡格局,减少内卷,促进正向发展。 3.专注---匠心精神永不过时 搜寻野山参需要十分的专注才可能有所得。以前的很多中医药大师,也都是从小学徒做起,几十年专心从事一个方向,做一件事,才能有所建树。 如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医药人要保持专心、恒心,耐心,坚守正道,不被乱花迷了眼睛,才能有所得,这与我们倡导的“匠心精神”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