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鹤八景——传承青田生态人文景观的文化胜地 (之一) 刘景爱一年四季,季节轮换,人们赏景追花,感受自然的和谐静美,赏阅历史文化遗迹,成了生活的一种常态。出游成了人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了对品格清雅明净的一种生活追求,成了心灵和谐宁静的一种心性修炼。如果不出远门,到太鹤山游走,是县城很大一部分人们的首选。欣赏着这里的奇松怪石,摩崖石壁,亭台庙宇,感受着这里的风清景明,空灵恬静,清雅俊秀,仿佛走入了清风古韵中,在梦与醒之中,隔着一层薄薄的纱雾,使人梦幻其中。那些被岁月浸润过的婉转传说,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自然景观与文化的碰撞中,使人有了一份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太鹤山,位于青田县城北面,因古时白鹤栖息而得名。相传道士叶法善在此炼丹得道,跨鹤升天而去,故又名“试剑石”、“丹山”,为道教胜地第三十洞天。太鹤山以古松奇石为景观,以人文墨迹为特色,以精美传说为点缀,构成了“浙江省内县城公园中文化品位最高的文化名园”。太鹤山主要有八大景观,分别是谢桥春晚、丹山溅玉、仙乡问鹤、环翠孕秀、望江舒啸、混元试剑、滴露点易、抚松听涛,这八大景观各具特色,各具风采,成为世代青田人传承生态人文景观的文化胜地。 一谢桥春晚 鹤城中路——青田县城最古老的一条街道,曾经作为省道和国道,每天行人、车辆川流不息,如今省道和国道不在城市中心穿行,这里仍然车如流水马如龙。行走在这样一条街道上,我们看着匆匆的行人,庆幸自己悠悠的脚步,将踏入一片清幽之地。青田第二中学操场右侧,一座被风雨冲洗了千年时光的凉亭,是每个青田人最熟悉不过的栖息之地,这里是太鹤山主要入口,也是太鹤山的入口之景,称之为“谢桥春晚”。这个具有八个角造型独特的凉亭,称之“谢桥亭”,青田人喜欢称之为“八角亭”。相传,东晋大诗人谢灵运在永嘉郡任太守时,当时青田古称芝田,隶属永嘉郡管辖范围。一天,谢灵运带着一班随从来芝田调研考察民情。芝田正遇上百年不遇的旱灾,人民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得知情况后,谢灵运十分忧虑,心中暗暗祈祷上天,为芝田降一场甘霖,以解旱情。这天正午,依然烈日当头,天气炎热。他带领工作人员到太鹤山上周围考察,一路上,他被太鹤山的奇松怪石深深地吸引着,目睹仙鹤飞翔,硕大的灵芝长势喜人,他赞叹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他觉得这样的灵秀山中,肯定有神灵在,于是他又在山上双手合十默默祈祷,希望上天能体谅芝田乡民的疾苦,施一场雨,缓解旱情。他正要下山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望着苍穹,云层越来越低,一场暴雨即将来临。他心中非常兴奋,感谢老天有眼,同时他更觉得太鹤山有灵气。倾盆大雨如约而至,随从们手忙脚乱地为谢灵运挡雨,谢灵运全身还是被淋透。站在山角民房的屋檐下躲雨,他对随从说,在这里建个凉亭,让大家躲雨和憩息该多好啊!后人为了感念谢灵运体恤老百姓的困苦,就在此处建了一座凉亭,命名为“谢桥亭”来纪念谢灵运。“谢桥亭”三个字,是近代北大教授、作家、翻译家、书法家、民盟代主席楚图南题的字。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石柱上题的楹联“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字迹苍劲有力,灵活舒展。 入口广场的左侧是青田县第二中学,中学大门旁坐落着一座白墙黛瓦,飞檐峭角的复式四合院,它是刘府祠,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和帝师刘基的宗祠祠堂,初建于明嘉靖十年,年,由县政府注资修缮。刘基运用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韬略,辅助朱元璋开创了一个盛大的王朝,他的大部分子孙后代都居住在青田境内,刘府祠内有着刘基的生平事迹和他子孙后代的分布情况。 山脚下,草木葳蕤,修竹茂林,繁花似锦,一片生机盎然。古朴的建筑,美丽的传说,一些历史人物就闪现在我们的眼前,谢灵运、刘基等留下的风霜旧事,不禁让游人追寻魏晋时期的烟火和明初时期的硝烟,那些历史的烟尘流淌过千百个春秋后,仍让游人津津乐道,道出了这座山的厚重历史渊源。 二丹山溅玉 拾阶而上,小溪清澈见底,终年流水潺潺,如奏响亘远风情的节奏声,长长的音阶敲击着悦耳的梵音。被溪水冲击过的山石,收敛了狂野,没了棱角,显得温和宁静,就像生活的沧桑把我们性格的棱角磨平了一样。飘落在小溪上的树叶,轻盈灵动,如一只只小船载着一弯心梦,驶向理想的彼岸。抬望眼,太鹤山第二景“丹山溅玉”出现在溪水中间的小桥上,此处的凉亭叫住“迎翠亭”,也称“溅玉亭”。溪流从龙口里喷射而出,巨大的水花喷在石头上,如碎玉四溅。旁边百年的榕树,临水而立,树根扎在溪湾里,似乎扎进小溪的心脏。大榕树蔽日遮天,用斑驳的树皮,展示了它的久远,用绿的色块,展示了它的活力,用粗大的树干,展示了它的强大。坐在凉亭里小憩,小溪、流水、榕树相映成趣,让人的思维宕入悠悠的流水中,随着溪流走出了好远。 小溪的水是从北面的季庄、上山湾、风门亭方向汇集成溪流,千峰百转,顺势而行,经过此处,再流入瓯江。太鹤山管理用房外边,有一座小桥,用乱石堆积而成的,称之为“神仙桥”。相传,有一个夏季,连续几天的暴雨,此处溪水暴涨,浸涨了原来的小路,人们无法从溪边走回家。此时,正有两个身穿蓝白长衫,气宇轩昂的人路过此地,看到一群村民站在暴涨的溪水边心急如焚。于是,两人从旁边搬过一些石头,随意砌成一座小桥,让村民回家。村民们正要感谢这些好心人时,筑桥的人瞬间不见了。村民们才知道,他们碰上了神仙,后来这座桥就叫住“神仙桥”。如今的人们看到这座桥的时候,仍然感到有许多不解之处,所有堆砌的石条没有一块是平整的,没有其他的任何辅助材料,用泥土和石头构筑了一座拱形小桥,也许称之为“神仙桥”,是最好的诠释方式。 三、仙乡问鹤 假如把太鹤山喻作一个人的话,仙鹤和奇松怪石是他的灵魂,摩崖石刻和文化传说是他的肌体,花草植被是他的衣裳,这些元素的构成,使他厚重丰润,脱俗雅致,内涵深远。 太鹤山从年成为县城的城市公园,我国著名书画家诸乐三题了“太鹤公园”四个大字的牌匾挂在大门的入口处。从大门进入,便是真正进入了太鹤山。“仙乡问鹤”是太鹤山的第三景,此处的凉亭称为“问鹤亭”,亭中两条石柱上的楹联写着“何事别寻仙境界,此山旧时鹤家乡”,亭名牌匾和石柱上的楹联都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的字。这楹联中的“鹤家乡”,指的就是我们的城关镇。太鹤山,因古时候有众多的白鹤栖息此地而得名。南北朝时,青田所属温州永嘉郡管辖范围,据晋《永嘉郡记》记载:“青田山古时有双白鹤,巢于其上,年年生子,长大便去,只余父母一双,精白可爱,多云神仙所养。”南北朝时的梁元帝萧绎《鸳鸯赋》中有“青田之鹤,昼夜俱飞,日难之雁,从来共归,双飞兮不息”的句子。诗人杜甫的《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曾有“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的诗句,足见青田太鹤山产鹤的历史之久远,影响之深广。 县城的城关镇称之为“鹤城”,跟仙鹤居住在太鹤山息息相关。相传,太鹤山居住着两只白鹤,每天清晨都要绕城飞三圈,之后停留在居民区中恭姿殿前一棵松树下休息半个小时(现老越剧团旁)。雄姿殿前松树的产权是一户孤寡老人的,一天,有一个识宝的瑞安人来殿前进香,看到了这棵松树,他闻到松树里散发着仙气。他找到孤寡老人,要出高价要买这棵松树。老人家不愿意卖这棵松树,他觉得每天能看到白鹤在这里栖息,不孤单很快乐。于是,瑞安人把价格出到了二千两银子。这个孤寡老人觉得松树本来是不值钱的树木,这个瑞安人为何把一棵不怎么值钱的松树价格出得这么高,他心中很有疑问,瑞安人价格出得越高,老人越不愿意卖。瑞安人只好悻悻而走。几年后,瘟疫蔓延到周围的县市,很多人上吐下泻,不治身亡。这时那个要买松树的瑞安人找到了老人,瑞安那边也蔓延到了瘟疫,他告诉老人这棵松树是仙树,可以治百病。老人和瑞安人迅速把松针泡水给得瘟疫的人喝,并把松树枝条折下投到水井里、瓯江里,瘟疫被防治了。之后老人让瑞安人带走几条松枝,救瑞安那边得瘟疫的人。瘟疫被防治后,人们才知道,那棵松树因白鹤栖息于此,已成了仙树。人们为了纪念仙鹤栖息于此,根据白鹤每天飞翔的路径制成县城城图,称为“鹤城”。关于“鹤城”的传说版本有很多个,大多都是跟白鹤栖息在太鹤山有关。 鹤池,曾经仙鹤喝水洗澡嬉戏生长的地方。鹤池约有多立方米的蓄水量,周围碎石布道,锁链为栏杆,水从山涧步入,清澈无染,鱼儿成群结队,欢腾跳跃。倚靠在那块黑褐色的石头上,望着池塘里的水,不禁让人有些许感叹,曾经的仙鹤呢?如今只有仙鹤的背影在脑海里出现,低眉沉思间,自然而然地吟出“仙鹤一去不复返,空有鹤池任鱼跃”的感叹。 行走在太鹤山,这里可谓是一步一景。鹤池的上面,两棵经年的紫藤树,粗大的腾条盘绕着整个亭,细叶繁茂,把整个花架遮得严严实实,密不透缝隙。暮春时节,正是紫藤迎风吐艳之时,只见一串串硕大的花穗垂挂枝头,紫中带蓝,灿若云霞,媚而不俗,娇而不妖,华而不贵,“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李白的诗生动地描绘出了紫藤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坐在紫藤花架亭下,感受着紫色的浪漫,让人驻足不前。 太鹤山的古松树,使这方山变得灵秀温婉,生机盎然。一棵棵参天奇松从容挺拔,华盖如云,蓊郁苍翠,遮天蔽日,分散在山体的各个空间。日影拨开粗壮的枝条和浓密的松针,从缝隙中钻进来,金色的光亮影影绰绰散发在绿荫间,恍然让人走进了一幅山水画中。松树斑驳灰暗的树皮,披云耸翠的高大身姿,是这座山的精神内核,在苍茫的大地上,它撑起了一座绿色屏障,引来无数生物在此栖息。千年以前,它也许是风吹送来的种子,在雨水的温润里,随意随性地生长下去了,一落地就是千百年。在太鹤山中,像这样具有百年以上的松树就有多棵,它们形态各异,或迎客,或傲立,或抱石,或鹤舞,有的则宛如巨龙出山,或蜿蜒而动,或直插云霄。这里写满了自然的神秀和造化,绘尽了大地的灵气和精华,赞叹之声油然而出。 四、环翠孕秀 凡是有灵山秀水的地方,就少不了有寺庙,太鹤山的第四景“环翠孕秀”。掩映在苍松古柏之中的“环翠寺”,黛瓦黄墙,香雾缭绕,宁静淡远,清澈无尘,让人有种超然的空灵韵致之感。“环翠寺”始建于明末清初,屡毁屡建。这座经历过兴衰荣枯的寺庙,如今早就褪去了曾经的沧桑痕迹,变得焕然一新,寺庙内有着众多僧人吟诵诗经,梵音在幽静的太鹤山中回荡着,向我们传递经卷里慈悲和禅意。循着空灵悠远的梵音静静地走入大雄宝殿,佛陀上金光,仿佛让我们看到西方的净土,水天的佛国。闭目沉思间,禅韵像流水般浸入思想,世事浮华散尽,宿命的暗示了心境,植入了内心,参透了心骨。 大门上面牌匾上“环翠堂”三个字,是北大教授、书法家楚图南所题。堂前的那副楹联“试剑石井炼丹天下名山堪占一,亭藏经松巢鹤中盛景实无双”,是著名书法家王遐举题的。名人的题字让这方灵秀温润的山更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太鹤山是典型的低丘地貌,主峰海拔只有米,山坡露岩广布,怪石随处可见。这些黑褐色的奇石以中生代白垩纪花岗岩组成,因地壳运动导致花岗岩抬升,山上的岩石形状奇特,有混元峰、公鸡岩、孝顺岩、迎客岩等形象岩石,它们见证着太鹤山久远的历史。如此多的奇石,给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挥毫泼墨、吟诗作对的空间,增添这座山浓厚的文化气息。“太鹤胜迹”,这四个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这是沙孟海先生84岁高龄时留下的墨宝。那时的沙老先生,走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气喘吁吁,但老先生坚持游玩了整个太鹤山,并挥毫写下“太鹤胜迹”和“问鹤亭”等墨宝,沙老先生的书法化古融今,酣畅浑厚,至今一般书法家无法超越。“环翠寺”左侧的石壁上题的“山川孕秀”,是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张爱萍先生留下的墨宝。 前往主景混元峰的路上,一路花岗岩石阶布道,松树庇荫,幽深静谧,路的两旁,藤萝缠绕在石壁上,翠竹横生在山石间,让人感到这是一方出尘的景色。一棵巨大松树下的石壁上写着四个字“胜景在前”,这是我国近代著名书画家陆俨少先生留下的墨宝。老先生来太鹤山游玩的时候,年事已高,走到这里的时候,已经筋疲力尽,他没有走到太鹤山主景混元峰,在这里憩息等待他的夫人下来。夫人回来时,告诉他,前面的景色胜过这里所有的景色。后来,老先生就在此留下了这四个字,他还画了一幅太鹤山水画,这里前往混元峰的盛景。作者简介:刘景爱,现供职于青田县园林管理处。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青田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青田县民间协会副主席。在省市级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多万字。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