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精神,减少我县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升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特制定此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依托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优势,推进特色产业扩面,做大做强参、蛙、菌、药、菜、牧、果、游八大优势产业板块,培育壮大油葵、南瓜籽等新兴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种植业结构调整梯级推进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调减主要粮食作物,尤其是6—20度及以上坡耕地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加快构建粮经统筹、种加一体、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结构优化,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禀赋及区域差异,“调优、调特、调高、调深”种植结构,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做到保压有序,取舍有度,构建合理的粮经二元种植结构。 2.坚持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3.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4.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遵循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市场信息和市场办法引导、指导农业生产,尊重农民意愿和经营自主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 二、主要目标、重点区域和调整方向 (一)主要目标 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年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总目标是“一减四增一促”,“一减”就是调减主要粮食作物4万亩以上。各乡镇要突出打造一乡一业,或几乡一业,做到调减面积的50%种植同一种作物。“四增”就是增加杂粮杂豆、马铃薯等小杂粮,油葵、灰苏子等油料,食用菌、蔬菜、中小药材等经济作物和人参、蓝莓等主要特色作物种植面积。“一促”就是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二)重点区域 根据我县玉米种植实际情况,我县年调减主要粮食作物的重点区域是6—20度及以上坡耕地,尤其是旅游沿线及旅游资源丰富乡镇村屯、地域优势明显的镇郊村屯等,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发展规模化经营。 (三)调整方向 推进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发展我县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集中发展有区域种植经验和良好销路的地方农特产品,积极打造优质品牌和名牌;二是与发展我县旅游业相结合,依托旅游消费需求,大力推进农业观光园、采摘园等建设;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依托城镇居民和旅游人员消费需求,大力推进镇郊村屯蔬菜生产发展,尤其是具有我县地方特色的特色蔬菜产业发展,逐步打造出一乡一业或几乡一业,一村或多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三、补贴范围和标准 (一)补贴范围 我县土地确权耕地范围内,当年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外的所有特色作物。 (二)补贴标准 1.杂粮杂豆、灰苏子、油葵、蔬菜等一年生作物和苗木每亩补贴元; 2.农田地栽参每亩补贴元; 3.蓝莓、弥猴桃、大榛子、树莓、五味子等多年生作物(三年以上,不含三年)连补三年,每年每亩补贴元(当年成活率、保苗率均要达到85%以上); 4.食用菌以5万袋为基数,每5万袋补贴1万元。 以上作物不重复补贴,补贴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执行。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切实保障我县年种植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农牧、财政等有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牧局,具体负责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和推进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 县农牧局负责研究制定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并负责开展技术指导,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负责面积核定工作。 (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为充分调动各乡镇积极性,县政府将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纳入年县政府考核指标范围,与乡镇领导工作政绩直接挂钩。种植业结构调整落实情况实行月报制,每月20日前将进展情况上报县农牧局农业科。 (四)实行公示制度 对生产者的补贴面积、补贴信息在村登记汇总结束后,要在村屯显要位置连续公示7天,每天拍一张带日期的照片,经公示群众无异议的,由村领导签字盖章后上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统计汇总核查后属实的,由乡镇领导签字加盖公章后分别上报县农牧局和县财政局。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