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60655.html《为什么是抚松》校长读后感第四期 读出教育情怀,山高人为峰 ----读《为什么是抚松》有感 于田小学林书泉 抚松的学校,硬件设施很一般,但校园文化都做得精致高雅。 抚松的教室里,学生人数都不多,但孩子阳光开朗,健康活泼。 抚松的校长,学历不高,但都爱读书、爱思考。 抚松的老师很辛苦,但都在动脑子改革自己的课堂。 为什么是抚松?为什么只有抚松?看到书中描述的一些场景:简朴的办学条件、薄弱的师资队伍、没有围墙的破旧校舍……这些仿佛都似曾相识。就是这样一个与我们同样“落后”的偏僻县城,在县教育局长陆世德和46位铁军校长的指挥下,在多名抚松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广袤的抚松大地上塑造了一个中国农村教育的神话。一个个校长从当初拉练式听评课比赛时那份尴尬和想不通成为了今天的一个个业务能手,从课改号角下的埋怨和观望到现在的成功和欣慰,从死气沉沉的应试校园到今天的园林式校园、书香校园等各具特色的活力校园,从传统的课堂变成了小组合作的课堂、茶馆式课堂等等,这一切让我深深地为抚松教育所折服,让我不得不相信沙漠里也会有绿洲!静下心来,细思细想,抚松的教育优势到底在哪儿?哪些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可借鉴的?所有这些疑问,书中都给了答案。认真想想,抚松教育的巨变,归根到底是人的变化,是人的改变。 一、有一位对教育痴迷和执着的教育局长——陆世德。 作为一个从一线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教育局长,他对教育的热爱是真挚的,他对教育发展的规律是清楚的,他对教育的现状是清醒的。他是一个为了教育振兴鞠躬尽瘁的局长;他是一个有着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崇高教育理想的局长;他是一个能把自己学习到的新理念用短信传给每一位校长的局长;他是一个能顶住压力,深入进行课改,追求全面提升全县教育质量的局长。 二、有一支善于学习、开拓进取的校长队伍。 抚松县46所学校,各有各的特色,虽然也有城镇和农村之分,也有人多与人少之别,可是每一位校长都是那么敬业、勤业、精业。当然这些校长也不是一当校长就这么出色的,他们也经历由事务型校长到专业型校长转轨的阵痛,也有过不懂业务的尴尬(李桂梅从哭泣里盎然挺立;王全玉在听评课“倒数第一”的洪流里站稳了脚跟;王敬明,一个面含羞涩的校长,从听评课的懵懂到后来论文在《中国教育报》的发表等);他们也经历了从跑经济、拉赞助、忙关系、抓基建到以教学为中心,全心抓课改的过程;他们也都曾经是生产队长式的校长,酒桌上的校长,可现在他们是专家型校长。 由此我认识到,校长的主动学习,主动充电,是为学校教育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多“走出去、请进来”并且要真正做好,落到实处。我们要像抚松校长一们,外出学习,就要学到真东西的。我们既要到先进学校学习先进的经验,还要多看书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真正的把学习到的外地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论移植过来并进行本土化改造避免“排异反应,”把学到的这些东西真正的应用到了本校的教育实际中去。 三、有一支安心乡村教育、不逐名利的教师队伍。 用无私、奉献来形容抚松的老师可以说再恰当不过了。想一想,在哪能有一个老师坚持几年只教两个学生,并且把各种活动开展和丰富多彩,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呢?在哪能有只有三个学生的班级,还能把课堂上得生动活泼呢?也只有在抚松。不管是二人小学,还是三人课堂,都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精彩。虽然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是他们能做到这样,我们还能说教育不公平吗,还能谈城镇与乡村教育的不平衡吗? 当记者问:“抚松的改革成就辉煌,点亮了乡村教育这盏几欲熄灭的灯火。但我们发现,你们这些年好像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大家、名师能够在全国打得响的……”陆局长的回答我认为是最精彩也最恰当的,更是应该成为扭转人们“教师观”的最佳答案:“几位名师不以解决抚松教育的问题,不能解决广大山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问题,几位名师的作用抵不上一大批高素质的勤恳敬业的乡村老师,所以,我们这些年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扎扎实实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上。其实,当教师的整体水平提上来以后,培养名师也就水到渠成了。”这话是多精彩,多实在!我们基础教育需要的不只是一两个名师,更需要全体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一两个名师解决不了乡村教育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一群有教育情怀人的,一个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工作就是人的工作,只要人好,学校就好,教育就好。说具体点,要想让学生成功,先让老师成功;要想让老师成功,校长要主动追求成功。”这是露水河镇中学焦广斌校长写在教育思考日记里的几句话。说得真好!因为只要人好,世界就好。只要校长和老师好,学生就好,教育就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