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30/5970563.html
《抚松县志》记载:“年,在头道松花江与汤河汇合处建木质结构桥一座,称汤河桥。”这座建在日伪统治时期的木桥,是此处的 座跨江大桥,结束了人工摆渡的历史。它是鹤大线重桥之一,是仙人桥——抚松镇必经之路,有7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座八孔七墩的木梁桥,年改造为U台木结构。汤河桥的述说文/杨振菊在仙人桥镇黄家崴子大山深处,有一座年代陈旧的老桥,这座桥系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东北物资修建的运输桥。对于这座桥,侵略者对它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70多年前,汤河两岸的人们常常伫立于此,望着滚滚的松花江水,心中涌起无限的忧伤。一座桥,就这样深深地嵌入穷苦人的生活中,看不到夏日的颜欢,得不到春雨的甘霖,每天豁出性命要做的就是为侵略者修造这座桥。汤河大桥准确位置是位于抚松镇县城南部约十八公里的汤河口子,头道松花江在此处接纳汤河河水故称“汤河口子”。据《抚松县志》中记载:汤河源出于濛江县境之湾沟,因濛岸有温泉,故名汤河。东流至驳马川,以下即入于抚、濛两县之间,再折而东北,流经松树镇、海青镇,至汤河口注入头道松花江。此河水流甚急。兹将其支流述之如次:碱场沟、水洞沟、蚊子沟、马鹿沟、海青沟、下洼子、小沙河、小汤河。松树镇与海青镇之间沿汤河而行,河水一有暴涨即不能通行;且跨汤河两岸达于濛江县境,胡匪出没无常,行旅极感不便。抚松大水以头、二道松花江及松香河、汤河为 ,各交通要路均设有小船以渡行人,俗称艧,择要列之于次。年日本侵略者根据侵华战争的需要,为了打通抚松至临江,东满至南满的通道,同时为了将掠夺的自然资源通过鸭绿江航道运送至营口、丹东、大连等地,或将军火等物质输送到东满等地,抓劳工修筑了抚松至临江的警备道。此时汤河口子未修桥梁,过江需摆渡。而许多物资靠摆渡又非常麻烦,如遇汛期,船不能用,日本侵略者情急之中想到修桥。经过勘测和考证,于年春日本人决定在这湍流骤急的汤河地带修木结构桥梁一座。修桥时,大营村秘密抗日救国副会长孟宪芳因会日语,被日本人抓来充当翻译兼中方监工。施工时由于他千方百计维护中国劳工的利益,巧妙与日本子鬼子周旋,使中国劳工少吃不少日本鬼子的苦头。当时的大营区,不少青壮年都到前线参加抗战,区里留下了许多妇女、老人和儿童,劳动力不足时,他们经常被逼到汤河口子修桥,有的孩子还不满12岁,也被抓来当劳工。有个妇女正生着病,被抓来时咳嗽不止,还让日本人用枪把子打。孟宪芳实在看不下去,就点头哈腰地对日本人说:“她得的是痨病,这病可吓人了,传染一个死一个,要是劳工们被传染上可不得了,得赶快把她送回去。”日本人信以为真。在日本人的逼迫下,汤河大桥仅修建了3个月,修桥的难度令人惊叹,工程进度令人唏嘘,这是一座用大营人的生命建成的桥,它虽然不足百米,据计算,每修建一米就可能会有几个人为此送命。当时的大营人称其为“索命桥”。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新生的抚松县人民政府接收了汤河大桥,所不同的是,汤河两岸人民从此不再遭受侵略者的欺辱,最终可以在大桥上自由行走,不仅如此,还与县城及周边地区迅速建立起农贸往来,发展经济开始过上自給自主、丰衣足食的生活。年春, 的“四保临江”战役打响,汤河大桥又一次汇聚起抚松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充分发挥出大桥的作用,为“四保临江”战役取得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当时,抚松、安图等县是“四保临江”战役大后方,做为通往临江的主要通道之一,抚松人民通过此桥将大量军需物资运送到临江,又将大批的伤员转医院治疗养伤,有力地支援了“四保临江”战役。岁月荏苒,解放战争的的硝烟虽然散去,而汤河大桥的力量和作用仍在继续,但搁置下来的汤河大桥恣意沉沦,年10月,美帝国主义向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进犯,该桥也恰在年坍塌。为了保家卫国支援 ,抚松县人民政府积极组织民工对大桥进行维修,形成了“一致奋起,制止美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的行动。当年抚松县大车队、担架队听从祖国和人民召唤,浩浩荡荡通过此桥到达临江,渡过鸭绿江投入到了抗美援朝战场。如果时间再往前推进,汤河大桥会在人们的吊念中向历史深处表露着它的优越。因为该桥所处位置在古代时是敖东地区通往内地的一道重要通道,有古驿站遗址一处。它的过去的旧景虽已不再,而浓烈的追溯依然是触景生情。抗日战争时期,抗联多次在此处和附近地区打击日寇, 战役有汤河战役、別亮沟战役(桥南米处),是抗联部队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长白山区的英雄儿女在东北抗联的组织和带领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不屈不挠,如火如荼的斗争,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抗日英雄战歌。抗日英雄杨靖宇、王德泰、李学忠、魏拯民、金日成等,都曾在抚松战斗过。发生在汤河流域的大小战斗就有多起,其中比较 的有别亮沟门战斗、爬犁房子沟门战斗、干饭盆沟门战斗、西岗战斗等。“别亮子”是土匪黑话,是劫道的意思,别亮子沟门战斗址位于头道松花江的支流汤河下游的左岸,距入口处约1.5公里。当日伪军火乘船渡松花江时,埋伏在柳毛塘里的抗联战士从汤河西岸借着烟雾的掩护冲出来,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爬犁房子沟位于仙人桥镇汤河岸畔的大营村至海青岭村之间。年7月,由日本人内山警长从临江回国,带着金条、金砖、现大洋等物,共装了七、八个驮子,由十多个日本兵护送,在爬犁房子沟门,被抗联部队伏击,打死了内山警长,缴获了全部物资。干饭盆沟门位于汤河东岸的大营村与南海青岭之间,年7月,从抚松县城开出一辆去临江接日本县长的汽车,抗联预先拆毁了公路上的一座桥梁,战斗一打响,日伪等逃的逃,降的降,汽车被烧成一堆废铁。《抚松县文物志》中描述:“抗日联军在抚松境内,大小战斗多起,每次都给日寇及伪政权以沉重的打击,大大鼓舞了人民斗志。至今抚松人民有口皆碑,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到了年时,抚松人民在大跃进的豪迈歌声中,看到汤河桥在无限神往的时代又将摇摇欲坠,再次对其进行维修,并将该桥改造成长90米、宽6米、高6米的U台木结构。该桥建筑的基本框架为:江中矗立六个桥墩,连接两岸建有两个墩台,每逢桥墩中间有十二根大木方呈倒八字向上举起,支撑着上面六根桥梁;桥梁分六组横但在桥墩上,每组是两块大松木方上下排列,每两组(四根木梁)中间用小木方穿在中间连接在一起,木梁之上铺上松木块,每隔1米左右加上一块木方,木方两头竖有木方桩,每个木方上穿有两根倒棱的木方做为桥护栏。想象当年的场景,那是令人激动万分的。汤河桥上人头攒动,劳动场面动人心弦,是大跃进历史中最为雄浑壮观的一幕。当然了,又是汤河桥见证了这一切。民俗学者袁毅也曾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年4月20日谷雨这天,桥上通过了一辆解放牌卡车,车上是我们全家及搬家的所有家当。这是我父亲走五、七道路下放到农村,到汤河西岸的大营公社河北 生产队。家中六口人中,二姐已在县城西川生产队插队,妹妹留在县城读书,父亲母亲,我和弟弟四口人来到农村,医院当负责人,母亲安排在大营供销社小卖店,弟弟在大营学校读书,我则由兴隆公社转来大营公社继续当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一天,是我刻骨铭心的日子,在县城装车时,母亲发现我往上装两个纸箱,发现一箱是满满的毛主席像章,另一箱是文革时期的手印传单,小字报。母亲一气之下全倒进了门口对面的垃圾箱中,倒出箱子装其他东西。时至今日回想起来,若是这两箱“文物”留存下来,该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呢!时隔二年后,年7月,我们的搬家卡车又从桥上经过,这次是落实了干部政策,父母及全家回到抚松县城,结束了二年的农村劳动锻炼的生涯。如今,这座木桥已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静静地伫立在江水中,望着不远处的新桥车来人往。木桥的路面蒿草丛生,桥板腐烂破损,路面两侧长满了野草。虽不能通行了,但这座旧桥却成了人们聚焦追逐的目标,纷纷摄影拍照,追忆那段流逝的历史。实事求是地说,汤河桥是抚松县日伪时期建造的三座跨江桥之一,也是建县以来建桥最早,历史最久远、 留存于世的跨江大桥。这一提示和警醒,沉睡的汤河大桥多少有些像被弄丢了的老人,孤零零地躺在那里。看到这一幕,许多人会经过澎湃着的心潮,禁不住要难过要流泪。这是汤河桥的呼声,这是微弱的呼喊扑打在参乡人的心坎上,会很痛很痛的。曾经遍体鳞伤的汤河桥,不再 地沉默,它在经历过岁月的剥蚀之后,变得更为深厚和凝重起来。如果在此处修建“汤河大桥纪念碑”一座,那将是永远的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