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牛苔藓 (吉林)赵景兰 秋日里艳阳高照的一天,我来到山里帮朋友去人参地里干活。途中见一辆四不像车陷在路边的沟里。车上垛了满满一车牛苔藓,不由得心生感慨:如今长白山附近各林场的森林里,值钱的东西几乎都被人承包了:产松子的红松林被人承包了;林蛙繁殖生活的山林和大河被人承包了,就连这生长牛苔藓的大甸子,也被人承包了,人们再也不敢随意的去采牛苔藓了。90年单位放假时,我随着邻居上山搞副业采牛苔藓的情景又呈现在眼前。 那时我是第一次见那种牛苔藓,它生长的地理环境很独特,也很挑剔,离家20多里远,它长在方圆一、二平方公里甚至更大的草甸子上,来到形状不规则的大草甸子,如果不看甸子周围的针叶林,或者是小桦木混交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空旷荒凉。这里长着一些瘦瘦的羊胡子草,半死不活的,其它杂草也很难生存。偶尔遇上一片野蓝莓,也得七月末八月初才能熟透。只有那一片片一二尺高的叫做高山茶的植物,才能在荒凉的大草甸子上肆意蔓延开来。 大草甸子上,那些被高山茶和牛苔藓紧紧包裹的势单力薄的小落叶松,多数都会枯死。有个大甸子是西小山林场施业区,甸子里都挖了土台,而栽在土台上的小落叶松仍难随人意,难逃 厄运。 凡有高山茶的地方,大都会长牛苔藓,而牛苔藓幌子也特别多。我总奇怪:怎么能吃能用的植物,总有它的假冒伙伴随之生长呢?难怪有些投机取巧的人也生产假冒产品,原来世界万物都是一样的啊! 牛苔藓的长势差别很大,最次的紧贴地皮,只有一寸多高。营养丰富的地方,牛苔藓长势喜人,采出来能有一尺来长,采起来真过瘾。望着那些绿莹莹绒嘟嘟像特大号蛋糕的牛苔藓。我真有点爱不下手。牛苔藓的产量很高,长势旺的地方,一分地左右的面积,足够一人采一天。人们随采随晾晒。过了中午,牛苔藓也晒成大半干了,正好收拾启程。 抚松县漫江的牛苔藓,前几年就被采光了,他们那的一些人,又到我们临江林业局来采。几十号人在大草甸子上扫荡几遍后地面上被掏的净是窟窿,真像遭遇了“鬼子袭击。 用来装牛苔藓的工具,一般是用四个大米编织袋或六个白面(都是50斤装的)编织袋拆开后缝制成的特大号口袋,有一人来高,成年人也搂不过来。背上这样一大袋半干的牛苔藓(有七、八十斤重),在泥泞的草甸毛道上走上一个多小时,真的是汗流浃背,的确很累。有一个伙伴背着一大袋牛苔藓走上独木桥时,连人带袋一下子跌落河中,牛苔藓宣呼呼的,人倒啥事没有,但是它吸水性太强,怎么也拽不动了。无奈,只好打开封口,一抱一抱的扔到岸边,晒了半个多月才晾干。 牛苔藓吸水性很强,不易腐烂,在当时90年代可用于鲜花保鲜(将牛苔藓缠绕在鲜花割折处,保鲜时间较长),哪里想到,十年前一文不值的荒草,90年代却出口日本南韩,能创外汇,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长白林海遍地是宝,这话一点不假。但不能杀鸡取蛋一样把它采光掠光。 作者简介 赵景兰,六二年出生,吉林省临江市人,当过知青,木材检验员,小学教师,已退休。喜欢看书,有零星小作散见报端。现居临江。 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