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李伟铭

年生,广东汕头东湖乡人。年毕业于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史论研究室,师从陈少丰先生攻读中国美术史硕士课程,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之后一直在广州美术学院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及教学工作;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传统与变革--中国近代美术史事考论》(商务印书馆,20l5年)。

李伟铭教授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美术史研究者之一,但是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他便拿起毛笔乱涂鸦,画一些海边的水草、自已在潮阳海上钓来的大鱼、以及偷偷吃鱼的猫等等。按他对朱新建先生交流心得所说的,有些画是为了表达生活感受,有些画是为了追求笔墨情趣。

他喜欢那种宿墨汁的魔术,经常用放得很臭的墨加上一边作画一边抽烟的烟灰,那种脏兮兮的墨加水任意的乱涂,但是就这样涂出一个很有特色的画家。

林丰俗对大画商陈宪章先生说:“李伟铭的画你要特别注意,他不是美术理论出身的,但是他见解很高,所以在十幅画当中,可能有九幅并不好的,但是有一幅好的,就可能是任何一位我们这种专业画家也画不出来的好画。”这得益于他视野的开阔和各种各样的修养。

——雷铎

顿见真如本性:李伟铭的水墨画

魏祥奇

李伟铭的大写意水墨画中有很强的“挥写感”:湿笔淡墨的肆意铺陈、长锋硬毫的拖拽和扭转,宿墨的滴洒、干笔的揉擦,构成一幅涌动着鲜活生命意志的视觉意象。显然,这种大写意风格的水墨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思想史中的“文人画”观念相通连,尤其是李伟铭在美术史论研究方面的卓著成就,使我们难于逾越“文人画”的概念和内涵来观照。

陈师曾在《文人画的价值》中谈到文人之画要有人品、才情和学问,就是相对于很多徒具文人画的语言图式,而并不兼具文人内在的思想品质的创作而言的。换而言之,文人之画不应只是一种笔墨语言形式的延续,而更是一种精神情怀的外化。那么,这又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情怀?是一种庄子式的精神超越达到生命的自由,还是一种儒家式的经世致用唤起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抑或兼而有之,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

尝试将李伟铭的水墨画直接对应这种文化和精神情怀,似乎更为接近前者:在笔墨氤氲中体验和感悟超脱世俗羁绊的大自在。同样,在李伟铭的水墨画创作中,佛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列,我想这些妙趣横生的佛像不仅仅是延续一个既定的绘画母题,对于李伟铭而言至少还有两个层面的深意:一是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佛的存在与庇护,二是在佛学思想中得到一种克制与隐忍的心灵的慰藉。至于是否能够在画佛的过程中得到身体和精神的舒缓,是作为他者的我们所无法感同身受的,但至少在画佛的题跋中可以知道,原本似乎并不崇信宗教和鬼神观念的李伟铭,在一种孤独和无助的困扰状态中,当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遭受到极大的损害时,亦希冀在画佛的过程之中,获得一种以一己之力所无法解脱的灵魂救赎的力量。

当然,在新近完成的作品中我们已经很少能够看到这种近乎带有狂狷气质的笔墨,一种粗犷、生涩和野性的笔线在十年前确是主导着其画面的调性。要知道,所谓之水墨大写意,如果自我身体和精神内在缺乏一种真实的、饱和的、强烈的情感力度,那么在笔墨语言的表现上就会匮乏、孱弱和浅薄,以至于观者无法感受到一股贯穿始终的笔势和气力。

通过梳理其早期的水墨画创作就可以发现,李伟铭并不喜欢那种过于规矩而清醒的笔墨,他更着意于在一种混沌的笔墨空间中寻求一种偶然、随性的灵感,也就是更为注重一种即兴的判断和感觉的抒发,笔笔相生。诸如年代初创作的《火山》和《红鸟》中,就可以看到一种令人感到悸动不安的情境:前者描绘的是正在喷发岩浆和灰尘的火山口,浓重的墨色占据了画面大半的空间,而宿墨的墨渍、干笔的擦痕、淡墨的揉搓组构的黑色焰火使整个天空弥漫在阴沉的末日景象之下;后者描绘的时一只扑腾翅膀、身上发出亮光的红鸟被囚禁于繁复墨线编织的笼中,红鸟在黑暗牢笼中悲鸣哀嚎。相较于将这些作品视为年代“现代水墨”、“抽象水墨”和“新文人画”观念影响的结果,我更愿意将其视为那个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怀陨落的寓言和象征。

在那样一个中国社会和思想语境急剧转变的时期,从年代的思想自由到年代物质主义的侵扰,李伟铭更多时间都是在沉思和写作“现实关怀和语言变革”的近代艺术史和思想史的遭遇问题,从《二闲集》里的文字中就知道写作和阅读也多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刻进行的:白天喧闹的现实生活对其而言却是一种思考的干扰。尽管如此,李伟铭这一时期完成的很多创作还是以“野”字为题,《闲云野水》、《野山》、《野兰》、《野有兰》、《野有荷》,还有《雾茫茫》、《雾兮云兮》、《灰云黑山》、《海之崖》、《溪云》、《三个草垛》之类,也是基于对李伟铭的理解,我们同样可以在画面中感受到一种性情之中的张扬和癫狂不已,乃至建构了一种霸悍奇崛、动人心魄的视觉景观。这些绘画并非完全来自于一种知识和思想经验,还与其秉性之中那种英雄豪迈之气相通,诸如在《海之崖》中风起云涌、暴风骤雨般的紧迫感也很有可能源于一种海边生活的记忆和想象:大海不是如杉本博司的摄影一样宁静而神秘,而是孕育着剧烈的挣扎和对抗,犹如生命之始,混沌初开。

除此而外,在李伟铭的这些绘画中还可以看到年代至年代关于“宇宙”命题思索的印迹,描绘一个至高、至深、至远、至大的时空:这也是其一个时期思想意识中所感知的自然形态。李伟铭也会描绘《梦》,但在其中他并不是作“逍遥游”状,而是更近乎一个飘浮的孤独的灵魂。记得庄子曾言“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意思就是真正的“大觉”者能不为生命的有限和苦难所困扰,而是从容自在、逍遥自由。

李伟铭仍无法超越沉重的肉身。如同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群体一样,当内在之中的儒家追求受挫时,往往就会转向在道家和佛学思想中寻找新的支撑,进而激活一个从公共伦理向自由个体伦理转换的新空间。不难发现,在李伟铭的很多作品中都会描绘一只独立的鸟雀,尤其是一只孤雁,都会带给观者一种意味深长的情感体验。杜甫的一首《孤雁》,似乎更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李伟铭的这样一种心境:“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近十多年来,李伟铭每年都会拨出大量的时间回到家乡潮州海上钓鱼,从青崖书屋的静寂到大海滩头的波浪和风声,有所斩获当然更令其兴奋不已,但将自我置身于天地之间,在自然的广大中体悟生命的智慧,是这样一种生活和思想的状态使其水墨画中只有博大的气概而毫无世俗的烟火味。这也就是神气的充盈。

逍遥云水间——李伟铭的水墨闲情

庄程恒

李伟铭先生,是一个有趣的人和严肃的美术史学者;而作为一位画者,他却一直坦言从来没有把自己界定为“画家”的任何想法,画画仅是“闲来涂抹”的乐事和与“世用无关”的闲事。在我的印象中,他好像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精心策划的有组织的画展。尽管如此,他的画作还是得到很多美术界前辈与同人的喜爱和推崇,并被视为逸品。

传统画学对“逸品”的描述,强调不拘常法的非职业化特点。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既指作画的过程、心态,也体现了笔墨语言的视觉风格。以此论之,李伟铭先生之画,确实暗合了传统文人画中“逸品”的本质。古人视书画为“心印”,谓其“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为印”。在李伟铭先生治学之余所作的水墨画中,我的确能够体会到“逍遥法外”(李伟铭常用印)的情绪节奏和自由不羁的笔墨语言之间微妙的契合。

草泽荒野、云水空蒙、孤寂飞行的鸿雁和投竿野水的渔翁等,是李伟铭先生笔下经常出现的绘画母题。在他的《二闲集》中,他乐此不疲地抒发他在家乡与少年时代的玩伴——现在的著名渔师——出海钓鱼的喜悦之情。不难想象,当泛舟云水之间,碧海青天,或是薄雾冥冥、斜风细雨、浊浪滔天……相对大都市看似变幻万千,其实千篇一律的喧嚣世相,在这里获得的时空距离感,正好给他提供了另一个检讨自我、观照生命的角度。因此,其“纸上烟云”,在我看来也是“胸中丘壑”;其“笔墨”,既非拘守“万古不移”之法,亦非趋时邀宠的“图式”,而是信手拈来、聊供役使之物。

治学之道,最著名的比喻可能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玄思冥想的苦境,同时也是胜景。《二闲集》中一段跋文或许有助于我们对李伟铭先生的“慎独”精神的理解:

此刻,夜雾还没退意,一只翠鸟,照例在这时候向山那边的雕塑公园飞去,落在它铜盆一般敲响的叫声后面的,是叫不出名的各种小鸟的啁啾。经常在这个时候,我会离开书桌,倚窗看山;然后,又到北阳台去,看到左邻大院的看门人正在推开沉重的铁门,一位发福的男人领着小狗慢跑,下塘西路街灯下走过步履蹒跚的夜间拾荒者,摩托车手挺直腰板顶住倾斜的箩筐,自北向南急驰而去。我知道,生活中一天的热闹已经开始,我还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论如何就必须睡一下。这,也许就是生之喜悦与烦忧吧。

换言之,正是这种对“生之喜悦与烦忧”的体验,赋予其大写意笔墨以灵性,为“分厘计较”的学术苦思提供了精神缓冲的平台,同时,有效地拓展其襟怀、视野。更值得注意的是,李伟铭先生在题款时经常标明作画的即时状态——“时在青崖书屋吃茶”。“吃茶”,吃的自然是家乡的工夫茶,但却使我想起禅门“话头”——“吃茶去”。古人又云:“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也是一个“闲”字的修炼功夫——“有所不为”,然后才能真正“有所为”地进入神游万物的境界吧。

好像某位西哲说过,“不忙不闲”是理想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在我看来也正是李伟铭先生乐于贴近的理想境界。因此,作为旁观者,我在他好像“一挥而就”,其实“废纸三千”所得的这些作品中,读到的只是“喜悦”而不是“烦忧”。

作品欣赏

抚松书院简介:

抚松书院是广州阳光假日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公益投资的“当代君子自修学院,”设于海上丝路千年古港之黄埔古村,在王贵忱、徐民和、王鲁湘及郭莽园、白父、太康、乔平、钟振强十余位名誉院长指导之下,修习诗、书、画、印、影、茶、乐、香、诸道与陶、石、砚、拓鉴藏之修道习禅场所。本







































治疗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