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之泰二十四节气养生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已经很炎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 今年的小暑节气是从7月7日到7月21日,此时人体阳气旺盛,容易出汗,体能消耗也相对较大,故容易感到身体乏力、没精神、没食欲。 小暑具体应该如何养生呢? 小暑·防暑 小暑烈日当空,每个人都要注意防暑,只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暑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勿赤膊 天气炎热,有些人喜欢光着上身乘凉,认为赤膊凉爽,其实未必如此。中国南方地区小暑的平均气温为33℃左右,当气温接近或超过人的体温时,赤膊不但不凉爽,反而会感到更热。 适当穿些衣物,一来可隔热,二来可以阻挡紫外线的照射。 夏季尽量避免中午外出,外出时采取防晒措施,避免阳光直晒,以防中暑。 2.要午睡 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很多人晚上睡不着,早上又很早醒,导致第二天没精神。 中午午睡是很有必要的,午饭后半小时进行短时午睡,保持精神充沛。 夏季导致失眠的原因主要就是容易烦躁不安。 中医“四季养生”理论认为夏属火,通心,做到心绪平静就可以避免疲劳、胸闷、睡眠不好、头痛、心悸等症状。 如果失眠,可以在仰卧或侧卧时,放松全身肌肉,或者注意腹部呼吸的起伏,排除杂念后,就可以安然入睡。 3.及时补充水分 最好是白开水,并加少量盐,以补充体内盐分。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 尽量少喝汽水等饮料,消暑可吃清热解毒的食材,如绿豆汤、薏仁汤、西瓜等,都有助防暑。但建议适量食用,以免增加肠胃负担,甚至造成腹泻。 4.露天椅凳不可坐 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 炎炎夏季,最好坚持“少动多静”到大自然中步山径、抚松竹,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 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 小暑·运动 1.“呵”字功 “呵”字功不仅有养心的作用,而且对治疗出汗过多、失眠、健忘、舌强语蹇、心绞痛等症起辅助作用。 “呵”字功:发音(ke),音“科”,读“科鹅”。 练法: ●开始练习时,双脚分开直立,与肩同宽。 ●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 ●两手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 ●全身放松,两眼微开,平视前方,读“科鹅”。 注: 练功时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用鼻吸气,用口呼气。 身体虚弱者,也可采用坐位。 2.艾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 宋代有位医学家曾说过:“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所以这4大穴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的要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在线,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在线,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在线,脐上4寸)能养脾胃; 每天对这4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小暑·冬病夏治 小暑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养生之日,叫“初伏”,今年入伏是7月17日。这是寒性体质调养的大好时机,冬季常发的阳虚阴寒的慢性病,多可通过伏夏的调养,使病好转,甚至痊愈,即“冬病夏治”。 入伏后最常见的调养就是贴三伏贴,可以防治过敏性鼻炎、咽喉炎、哮喘、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秋冬发作的疾病。 小暑·饮食 小暑饮食除了以清淡为主,可多吃苦味、酸味食材,有助提神醒脑,健脾利胃,生津解渴、增进食欲。 小暑主要食材: 1、莲藕:凉血、滋阴、清热,对老年人来说,夏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 2、鸭蛋:含钙量、含铁量丰富,比鸡蛋还高,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 3、莲子: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亦可养肠胃。 4、黄鳝:小暑节令美食,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5、桑椹:味甘酸,性微寒,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 小暑的食疗参考: 1、炒绿豆芽 材料:新鲜绿豆芽克,花椒少许几粒,植物油、白醋、食盐、味精适量。 做法: ①豆芽洗净水淋干,油锅烧热,花椒入锅,烹出香味; ②将豆芽下锅爆炒几下,倒入白醋继续翻炒数分钟,起锅时放入食盐、味精,装盘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疗疮疡。 如果您有好的节气养生之道。 快快留言,一起分享吧! ·END·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