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与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抚松地名也不例外。

《抚松地名趣谈》

文/王博凡

地名能让我们了解抚松拓荒前行的历史,不失为一种纪念。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与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抚松地名也不例外。

参乡影院原貌

先从抚松说起,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六(年1月16日)长白山岗后(现今抚松地域)奉朱批,旨准立县。因县治所设在“双甸子”,故拟名“双甸县”。因地生名由来已久,长白县当年曾拟名“塔甸县”,因为治所设在灵光塔下的一片草甸子。

年8月23日,双甸县更名为抚松县,其含义“抚”是抚慰之意,“松”是因位于松花江上游,这个名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清末,山东、河北移民大量涌入,日俄等国又虎视眈眈,爱新觉罗家族求治心切。综合通化“通归王化”、敦化“大德敦化”、安图“安定图门江”地名由来,抚松在清朝统治者心目中的龙脉地位,从地名就可见一斑。

抚松一中校舍(现已拆除)

抚松县是多民族聚居区,除汉族外,还有朝鲜、满、回、蒙古、壮、侗、锡伯等20多个民族。满族长期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很多地名都来自满语。

松花江满语“松阿里乌拉”,意为“天河”,金、元时期称“宋瓦江”,明时始称松花江。望天鹅满语“温德贺”,即祭板,满族人搞野祭、立神杆、摆祭板的地方。天目山满语意为形如骆驼的山峰。宝财岭子山原名棺材梁子山,“棺材梁子”满语意为猎人下夹子的地方,后群众认为山名不雅改名。

“顶子”满语为小山、主峰、最高峰,抚松县称为顶子的山峰比比皆是,如西顶子、参顶子、错草顶子、大方顶子、鹅毛顶子、四方顶子、大顶子、绞杆顶子、杨木顶子、青顶子、秃顶子、牛心顶子、大顶子、草帽顶子等众名山名。还有五梅顶子,五梅缘自满语“乌佩”,意为山楂,也就是长满山楂树的小山。

露水河林业局筹建期间

木材检验

抚松县内从北向南,诸多地名来自满语。沿江乡内,“四湖”满语意为山势陡峭。露水河镇内,“露水河”满语为“露克跌”,意为树木稠密。北岗镇内,夹皮沟满语意为雀鹰子沟;索砬沟满语意为有大马蜂的沟。泉阳镇内,“钎字号”满语为“金扎”,意为附近有小山。万良镇内,“万良”满语意为附近有废弃的古城;“蒲春”满语意为马口鱼,蒲春河即有马口鱼的河。

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建设初期

兴参镇内,“苇沙”满语意为山麻,苇沙河即两岸生有山麻的河流。抽水乡内,芝阳源自满语“者央”,原意为陡砬子或刀刃;碱场满语意为小沟或三道眉鸟。

兴参中学旧貌

抚松镇内,荒沟满语为顺利、太平之意;小青沟满语意为沟浅而直、有小鸟鸣叫;马鹿沟中的“马鹿”满语意为枫树,马鹿沟原意为枫叶沟;半拉恶河满语意为有刺砬子的河流,即河边的石崖险恶;大碱场沟满语意为沟内有“三道眉鸟”;老营沟满语意为生有桔梗的沟或植物不茂盛的蔫巴沟。

兴隆乡拔河比赛

兴隆乡内,青年源自满语“青廉”,原意为木架窝棚;青沟子源自满语,意为水浅而直、有鸟鸣叫的沟。松江河镇内大牛沟,“牛”满语意为青苔,大牛沟就是长满青苔的沟。仙人桥镇内,海青沟满语意为有鸟雀的沟。漫江镇内,“漫江”满语意为“大棕熊”;前进村建屯前称为棺材梁子,即满语猎人下夹子的地方,年更名为宝财,年更名为前进。

抚松县也有少数地名源于朝语和朝鲜族,如兴隆乡珠宝岗村。珠宝岗是珠葛岗的音转,“珠葛”朝语意为死人,原因是日伪统治时期珠宝岗克山病流行死人较多。再如露水河镇东胜村,原名高丽堡子,年更名东胜。

人参节演出留念

抚松是中国人参之乡,采挖人参有多年历史,也留下了大量与人参有关的地名。当地人称参园为棒槌营,所以带“营”字的地名比较多见。北岗镇腰营,年建屯,因该处是三个棒槌营中间的一个棒槌营,故得名腰营。抚松镇栾家营,因年有姓栾的兄弟俩在那里种植人参,故名为栾家营。仙人桥镇大营村,因年前后营口大参户谢太新雇工多人,设立了当时比较大的棒槌营,故得名大营。兴隆乡小营子,年当地有一个棒槌营,因规模较小,故称为小营子。

人参节秧歌表演

其它因人参而生的地名还有很多,如钎字号、兴参、庙岭、房场等等。泉阳镇钎字号在人参传说故事中,很早以前有个放山的老人将挖参的钎子丢在山上,几天后有人在山上拾到了挖参钎子,并在附近挖了一苗人参,因而称为钎字号。兴参原名苇沙河,年建屯,年因为盛产人参改名为兴参。抽水乡联办参场驻地原名板庙子,因民国初年挖参人在当在搭建过木板山神庙,故得名板庙子。抚松镇抚生村原名棒槌沟,年建屯时人口大都由抚松迁来,后改名抚生。

采参花

兴隆乡庙岭村,因民国初年采参人在岭上建一座山神庙,求山神保佑,故得名庙岭,还有二、三道庙岭,其中三道庙岭发展为原松江乡政府所在地、现在的松江村。仙人桥镇参岭村年建屯,因该屯座落在大岭上,主要是经营人参,故得名参岭;大房子,因年参户王风林雇工栽培人参在当地盖了一栋五间工房,当时是较大的房子,故得名大房子,年建屯时沿用;房场因年参户阎景喜在当地居住,年日伪集家并屯时住户迁走,后来人们称该地为阎家房场,简称房场。

山里人家

此外,东岗大棒槌沟、抚松镇六品叶沟、马鞍山林场棒槌沟,都因为沟内曾挖出棒槌而得名。东岗镇的张勤义小山、张连春小山、刘汉邦小山,松江河镇的刘汉花小山,仙人桥镇的金家小山、陈家小山,皆因参户而得名。

抚松地名还反映了群众对自然的认知过程。在抚松地名里,“江、河、岗、山”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沿江、松江河、东岗、北山等。先民逐水而居,命名了众多河流,也常把岗、山、岭、沟作为路标和参照。比较大的、有代表性的就是“两江”与“四岗”。

泉阳——阳指泉水北边

抚松县被头道松花江和二道松花江环拥在怀,境内主要山脉有“四岗”,分别为龙岗、东岗、北岗和西岗。龙岗,又名老岭,绵延于抚松县东南部,是松花江和鸭绿江的分水岭,起于长白山冠冕峰,蜿蜒西下,形如龙蟠,故称龙岗,海拔在—米之间,属长白山脉。北岗,位于抚松县北部,绵延于露水河、松江河两流域之间,起于长白山北麓,北行秃顶子、青顶子,再西南行至县城北的松江河北岸止,地势平坦广袤,因该岗位于松江河流域北部,故称为北岗,海拔在—米之间,属长白山脉。东岗,绵延于抚松县东南部,介于头道松花江与松江河之间,起于长白山西迫子,西行王海涛小山、果松山,蜿蜒起伏到县城东炮台山上止,因在头道松花江东,故称为东岗,海拔在—米之间。西岗,位于县城东南部,居头道松花江上掌,漫江、石头河子流域之间,至石头河子口为止,海拔在—米之间,属长白山脉,因在头道松花江西,故称为西岗。

在老运动场举办的全县运动会

随着生产、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先民们常常在已知地名的基础上加上数字和“东、西、南、北,前、中(腰)、后,里、外,大、小,上、下,黑、白,老、新”作为区分。数字运用得比较多,如头道砬子河、二道沟、三道庙岭、五里庄、八公里等。方位运用的多为东沟、东兴、维东、东大、西江、西泉、西迫子、南岭、河北、北岔、北山等。还有前岭、腰营、后崴子,里、外马鹿沟,大、小冰湖河,上陡沟子、下山头,黑河、白河,老岭、新安,等等。

年的北江(即松江河)铁桥

还有很多地名源于地形、地貌和水势等。如沿江乡宝石村原名宝卵石,年建屯时根据屯西江里两块像男性睾丸的卵石形的大石头得名,年因原名不雅更名为宝石。露水河镇,榆木桥、小石桥分别得名于榆木桥、小石桥;驼腰岭因地形如双峰骆驼的腰而得名。

当年筹划把县城迁到泉阳镇的工作者们

泉阳镇泉阳岛村原名王八脖子,年建屯时因地形似乌龟头部而得名,年因原名不雅改为泉阳岛;吊水湖,乱泥沟子的溪水入松江河处有一巨石,溪水形成垂直落差,石下形成一个水深二米的一个湖泊,故得名;影壁山、马鞍山、马尾山、高椅小山、椅子山都因山形而得名。

抽水乡远望

抽水乡因抽水洞而得名,因屯西的头道松花江东岸有一石崖,崖下有一石洞,洞口直径约1.5米,江水流入洞内形成漩涡,水就象被抽进洞一样,故得名抽水洞,年建屯时沿用此名;三瞪眼,极言山势陡峭难行,往上爬一段抬头一瞪眼,需要三瞪眼才能到达顶部;北沟村,年建屯,该屯座落在抽水北侧的沟上而得名,屯子建在一个龟形的山岗上,又称金龙屯。万良镇明水村,因屯中有水泉多处,在地面上形成水流;水洞村年建屯,因屯东南1公里处的沟口有一个洞,砬子河水穿洞而过,这条沟因此得名为水洞沟,屯子由水洞沟而得名。抚松镇鸡冠砬子年建屯,因该屯北侧有一鸡冠状的石砬子而得名。兴隆乡南天门村,该屯南侧石岭的岭顶有两个石柱立于人行道两侧,远看像两个大门柱,故称为南天门;石塘沟,附近的沟内有一个采石场,俗称石塘,年建屯时沿用;乱泥,年建屯,因该屯的沟内雨天道路泥泞难行而得名。抚南林场石龙岗,因山上有四个石崖,形如龙角,故称石龙岗。漫江镇,秃尾巴河因为发源于两个山泉,两泉至汇流处这段河流像斩断尾巴的蛇,故称为秃尾巴河;槽子河因两岸陡立,形似槽子而得名;悬雪崖则因冬季雪大,山顶雪帽如悬在天中而得名。

县长张元俊出行露宿桦皮河

丰富的动物、植物、矿产等资源是先民们生活、生产的依托,逐渐演变成为地名。沿江乡白水滩村原名贝水滩,因为二道江里河蚌、蝲蛄等贝壳类较多而得名,年日伪归屯时将住户迁走,年重新建屯,根据群众的习称得名白水滩。露水河镇一棵松,因过去有棵较大的松树孤立零零地立于山顶而得名。兴参镇榆树村,年建屯时因榆树河子流经本屯故称为榆树河子,后来改称榆树;老虎洞,年建屯,因屯南山岗下有一洞穴,老虎曾在那里产过崽,人们习称老虎洞。万良镇芦苇地名源于茂密的芦苇。抚松镇银洞子,因为年一个姓朱的老板开银矿挖了此洞,故得名银沟子。兴隆乡四季村因屯子周围是四季长青的松树而得名;刁窝砬子,年建屯,因该村附近的石头砬子上有个老雕窝而得名,后来雕字简写成刁字。

仙人桥镇火车站站台原貌

仙人桥镇,年屯西有一棵长满青苔的风倒树横倒在汤河上,人们过河在上边走,行走艰难,人们说:“这独木桥凡人不敢走,仙人才能顺利过去。”因而得名仙人桥;温泉、暖水的地名,源于当地有温泉。松江河林业局西林河苗圃,因地处细鳞河岸,采用“细鳞“的谐音“西林”二字得名。漫江镇塔河,因水獭多而得名,后演化为塔河。

此外,还有泉阳镇扁担胡子沟、八里甸子、蛤蟆省,抽水乡草爬沟河、梨辕沟河、炭窑沟河、扁担胡子沟、扁担胡子湖,抚松镇豺狼沟、草爬子沟、大黑瞎子沟、豆角子沟,兴隆乡刁窝沟,松江河镇柳毛河、剌蛄河,仙人桥镇马鹿沟、黑松沟、臭松沟、爬犁房子沟、干饭盆子沟得名,漫江镇蚂蚁河、枫林村、万松岭、杜香道班,等等。

地名还记录了抚松渔猎、木排、耕种文化的历史痕迹,反映了移民文化对拓荒先辈的尊重和追念。

手拉车

与渔猎有关的地名。东岗镇于二炮小山,年前后,猎户于二炮在此居住,以狩猎为生,故称于二炮小山;大碱场村,于二炮在该屯附近的沟内挖鹿窖,撒上食盐引诱鹿群进围场,时间久了,围场的土成了盐碱土,因而得名大碱场。兴隆乡德胜村年建屯,当时以本地有名的刘长胜等人的名字为屯名,年才更名为德胜;前后趟子村,年前后,这里是一个姓姜的猎户挡趟子狩猎的地方,故称姜家趟子,年在该屯2公里处建了一个屯取名为前趟子,因此该屯改名为后姜家趟子,简称后为后趟子。

归楞会战

与木排有关的地名。沿江乡楞场,当地群众把贮木头的地方称为楞场,因而得名;鹰嘴砬子由放排人命名。抽水乡抽水洞,也源于放排。兴隆乡南天门,因为岭上两根石柱远看像两个大门柱,放排人因而取名南天门。仙人桥镇老坡口,因早先年木把从此处往下溜木头,俗称为坡口,时间久了就称老坡口。

前后两个火车头运木材

与耕种有关的地名。北岗镇,年建屯前有家姓宋的在那里开店,群众称为宋家店。红旗村年建屯时名为五间房,年由泉阳镇命名为红旗。抽水乡七人班,早些年曾有七人合伙种地,故得名七人班。兴参镇何家油坊东山,早先年该山西侧有一户姓何的在这里建油坊一处,故得此名。万良镇万两河,因为流域土质肥沃年产万石粮,又名为万粮河,当然也有淘金出过万两黄金一说;二人班,年前后,有两个人在这里合伙种田和狩猎,群众称这个地方为二人伴,后来叫成二人班;油坊沟,年刘宣正在这时开油坊,故得此名;庆升村年建屯,以有名望的老当家人王维的名字定为屯名,年更名庆升。

探讨人参栽培技术

抚松镇团结村,年有一个姓纪的财主在此居住,雇十几个人种参,建有四合院的住宅,故称为纪家大院,年建屯时沿用此名,年更名为团结村;大窨子,年前后,建了一座较大的农忙季节住的简易房屋,当地群众称为大窨子。仙人桥镇八间房,建屯前,4户农民在此建有八间房子居住,当时群众称为八间房,年建屯时沿用此名。

露水河林业局建设初期

此外,还有泉阳于海小山、马家小山,北岗镇车家小山,抚松镇边家沟,抽水于家沟、安家沟、刘家沟、叶家沟,兴隆乡胡家岗、光棍山,仙人桥镇黄家崴子、冯家沟、李振峰沟、姜皮匠沟、陈世和沟,都以早年在那里居住、种地的人名命名。

兴隆乡人参节庆祝大会

地名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和谐生活的追求,反映了抚松发展的轨迹。兴隆,年建屯时举人侯茂军提议该屯起名兴隆,沿用至今。泉阳镇平安岭,表达了人们在征服过程中追求平安的心理。兴参镇自兴年建屯,屯子座落在小苇沙河畔,称为小苇沙河,因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丁兴旺,故取名自兴;平安村年建屯,为求吉祥,过上太平日子,取名平安。抽水乡太平年建屯,因该屯建在头道松花江北岸的平川上,人们希望生活太平幸福,故取得太平川,后简称太平。万良镇,双兴是人财两旺的意思;大兴,人们希望屯内人财兴旺,故取名大兴;仁义村年建屯,当时有20几户人家,邻里之间相处得很和睦,故定名为仁义屯。抚松镇荒沟村,满语即顺利、太平之意;兴隆沟北岔原名穷棒子屯,民国初年有几个从关内逃荒来的人在此沟居住,当时群众称为穷棒子沟,年在穷棒子沟北侧的一个沟岔内建屯,群众认为原地名不好,故更名为兴隆沟北岔。

兴隆乡东官道村

公路通,万事兴,在抚松地名中也有反映。兴隆乡马路沟,民国初年该沟内有一条大车道而得名;东官道,年建屯,县城通往东岗的大车道因是县政府拿钱修的,群众习称为官道,因道经该屯,又在县城东故得名东官道。漫江镇长松村因位于漫江8公里处,因而得名八公里,后因长松公路途经该屯,年更名为长松。

随着人们探索范围的扩大,以往的“头、二,里”已经转变为更大的数字和“公里”。如露水河镇有十三公里小山、二十七公里桥和九公里桥、十七公里桥,北岗镇有五里小山、北十五小山、二十里小山,漫江镇有八公里。

二道岭一号桥

还有很多地名也源于建设。如位于兴隆乡珠宝岗东2.5公里处蛤蚂石,原是修建通白铁路工人的居民点,年铁路交工后迁走。三段,位于曙光林场西2.5公里,原是林建三处三段账蓬,年撤离。采脂房子,位于开峰林场东3.5公里,原是松江河林业局采松香用房,年撤离。一段,位于开峰林场东2.5公里,原是林建三处一段账蓬,年撤回松江河镇。

传统伐树方式

地名的时代性、社会性在抚松也有体现。西岗早在年就有参、农、猎户散居,年日伪集家并屯时建屯,因该屯是这个岗上建成的第一个屯子,故为岗为屯名沿用至今,年日伪增设西岗村和警察分驻所,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抗日联军第二路军的根据地。

党的“七大”代表余益元在西岗海青岭遇难

万良镇高升村,年建屯,在确定屯址时,高焦两家发生了纠纷,高家拿50两大烟土买通了日伪人员,确定在高家居住的地方建屯,因为这场官司高家胜利了,故称高胜村,后来叫成了高升屯。兴隆乡吊打村,日伪统治时期土匪在沟内的树林子里吊打过群众,故称为吊打青沟子。

医院原貌

抚松镇夹信子是两河相交形成的三角区,当地人称为夹信子。宣统二年,山东人在此设同乡会馆一处,日伪时期形成屯落得名山东会馆,简称山东会。抚松镇中心街村,年有4户人家在此居住,当时名为韩家粉房,年日伪时期马鹿沟设了三个炮台,此地设了中心炮台,由于居民逐渐增多,设在锅饼铺、饭店、杂货摊等,形成了较繁华的街市,群众称为小街,又称为中心炮台街,简称中心街。

抚松镇十字街原貌

新屯子镇靖宇岗,屯西有一山岗,杨靖宇将军曾率领抗日联军在岗上驻扎半年之久,人们为了纪念杨靖宇将军,称此岗为靖宇岗,因屯子座落在靖宇岗附近而得名,年建屯。

斗志昂扬

抽水乡兴农村,年建屯,因该屯座落在苇沙河畔,当时称为大苇沙河,年该屯由抽水乡命名成立了兴农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来变为屯名。仙人桥镇梁山村,年西岗大队党支部书记孙吉和夸奖在这里开荒的青年突击队象梁山泊的猛将一样,因此得名梁山,年建屯时沿用此名。松江河镇站前街的八一桥,年由解放军承建,故得名八一桥。

黑影北江(松江河)大桥

由于历史的发展,抚松县很多地名也发生了误读或误解。松江河,据《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沿河两岸产大字香,较他处特多(查香木本,状如矮松,高不足二尺,枝黄实红)”,因而称松香河,后演变为松江河。露水河镇响水河,发源于老秃顶子了望台东北2公里处,向东流入二道松花江,因该河落差大,河水撞击两岸巨石发生巨大声响,很远就能听见,原来标为香水河,实际应为响水河,故于年正名为响水河。抚松镇狍子圈,中华民国初年,大财主徐肇业在此建个荷花池,群众称为荷花泡子,泡子周围设有木栅栏,好似养牲畜的圈,俗称泡子圈,年久讹传为狍子圈。

抚松制药厂大门原貌

抚松还有很多地名相同、相近或相似,追溯历史,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如泉阳镇和松江河镇都马鞍山马鞍山,松江河和露水河林业局各有西林河林场。

林业局职工运动会

抚松地名中的“营”有棒槌营和船营的区分。仙人桥镇大营、北岗镇腰营、兴隆乡小营子皆为棒槌营得名,抚松镇前腰营、后大营则是因船营得名。前腰营年建屯,屯子附近的松江河有三个渡口,当地人称渡口为船营,中间的船营当地人称为腰营,腰营前后各有一屯,该屯在前,故得名为腰营。后大营,民国初年,这里设有船营(渡口),并是附近较大的船营,因位于县城北侧,故称后大营。

新屯子镇,年有20多多户人家居住,有一户姓陈的在那里烧酒,群众习称陈家烧锅,年住户迁到黄泥,年又重新建屯,因是新建的屯子,故称新屯子。兴隆乡新风原来也叫新屯子,后因新屯子镇而更名。

木屋

抚松镇和仙人桥镇富民村都有马鹿沟,前者满语意为枫林沟,后者确因沟内马鹿众多而得名。兴隆乡板石村,年建屯,因附近有一个板石庙而得名板石。松江河镇板石河年建屯,因屯东板石河而得名。

苇沙河,兴参镇与抽水乡兴农村为同源同流。兴参镇东兴村与自兴村各有一条小苇沙河,漫江镇维东还有一条苇沙河,因该河在白山市和抚松县内均重名,于年根据该河发源于维东附近,故更名为维东河。

黄泥河,因河流域是黄粘土,雨后河水含量泥沙较多,故名黄泥河,新屯子、松江河、泉阳镇、漫江镇都有,这反映了土壤与河流的相似性。漫江镇还有南黄泥河,发源于宝财岭子山东南4.5公里处,向北流入头道松花江。原名黄泥河,县内有两名黄泥河,年12月将相对位置在南的黄泥河更名为南黄泥河。

抚松县仙人洞建筑群原貌

抚松县地名还受到宗教影响。相传,有道士王海涛在洞内修炼,与洞人对话,被刘道士听见,遂问:“你跟谁说话?”王答:“跟仙人说话。”刘道士听到一句,“家有客人,我该回去了。”从此得名仙人洞。宣统二年,当时的抚松县长张元俊曾命名此洞为文华洞,但没有叫出去,现在仍然叫仙人洞。漫江镇王海涛小山有三个天然山洞,因早年有个也叫王海涛的老道在山上居住,故称为王海涛小山。

还有一些地名带有偶然性。如露水河镇东3公里处的王龙桥,年建成,根据附近一个外号叫王聋子的住户而取名。乌敏河,发源于槽子河林场南4公里处,该河根据无名河的谐音而得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继续保护生态、资源和环境。甸子即湿地,湿地是地球之肾。现在,抚松的湿地越来越重要,应该加强保护。白水滩当年是“皇封禁地“,主要采珠,就是满清统治者认为最珍贵的东珠。白水滩如今河蚌已很难寻,究其原因,还是取沙破坏了环境以及人为的过度捕杀。

我们还应加强文化研究与挖掘,尤其是长白山区人参文化、满族文化、冰雪文化和抗联文化。这是我们特有的文化遗产,应该结合旅游大做文章,让抚松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

我们要大力弘扬“崇文厚德,尚义重信,合生共荣,知新求进”的抚松精神。抚松从来就不缺少“中国人的脊梁”,闯关东拓荒、不屈服抗日、谋发展建设,在不断书写着不朽的历史篇章。当前,我们更应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为建设“一区三城”众志成城、发奋图强。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