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7379.html 年第40期总第期 抚松作协|绛珠草文学 点击上方蓝字 转眼间,我离开漫江43年了。 我是年7月份通化地区师范毕业的,于9月份分配到漫江中学任教。年9月2日调到新屯子中学,在漫江中学工作了4年。 尽管在漫江只4年,却是我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从一个懵懂的师范毕业生,成为一名教师,完成了我人生的第一次角色转换。43年来,每当谈起或听到漫江发展变化的时候,都会倍感亲切,都会勾起在漫江生活、工作的一幕幕……漫江名为江,其实属于头道松花江水系上游的一条二级河流。漫江镇因坐落在漫江河畔而得名。这里地势平缓,水面宽阔,水流平稳缓慢故称该河为“慢江”,后来取谐音为“漫江”。在漫江镇后山背面,还有一条江,同属头道松花江水系上游的一条二级河流。因地势坡度大,水流得急就叫“紧江”,取紧流之意,后来取谐音为“锦江”。漫江镇被两条大河环拥着,两条河水流在漫江电站下游大约米处汇到一起,叫头道松花江。漫江镇是靠长白山最近的一级政府。 解放前后,漫江村归抚松县东岗区管理。年设立漫江镇,年改名为红光人民公社。 因漫江林场归临江林业局管辖,森林小火车道修到漫江运输木材。当时漫江没有公路,出门办事大都乘坐森林小火车。为了便于物资运输和管理,年至年10月漫江就划给临江县管辖。 年全省林业系统重新划分林业作业区,漫江林场又划给松江河林业局,森林小火车道也修到了漫江,于是,漫江又回归抚松,名为漫江公社。年为漫江乡,年12月恢复漫江镇。 上世纪七十年代,漫江供销社的所有货物都是从临江县进的,不少百姓还习惯乘坐漫江至临江的森林小火车,到距离漫江10多公里的桦树镇办事,不少中学生仍然到桦树镇读书。 年9月23日上午10点,我和一起分配到漫江的李秀发同志,从松江河林业局东林车站,坐上森林小火车去漫江报到。 小火车在长白山下,沿着蜿蜒蛇形的两条道轨,穿行在茫茫林海中。我趴在车窗上尽情地欣赏着长白山五彩斑斓的五花山。刚开始,还能看到山峦中的丛丛红枫,近处柞树上的片片黄叶。越往大山深处走,树叶都掉光了,只有一株株青松依然青翠欲滴,显得那样生机勃勃。 小火车经过近4个小时的行驶,加足马力快速驶过后锦江大桥,使劲儿喘着粗气爬坡。小火车在山半腰拐了一个90度的大转弯,视野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接着就是一溜下坡,小火车像刚从深山老林的沼泽里地挣脱出来一样,轻快地喘着气,长长的鸣了两声汽笛,匀速朝漫江小火车站驶去。 我急忙往外看,火车道南坡下面出现了一片房子,开始是一幢幢用石头垒的房子一掠而过,接着就是泥草房和用木瓦苫的木楞房子,稀稀拉拉散落在漫江的北岸。 小火车缓缓停在站台,人们陆续下车。我们也背着行李跟着人流出了车站,到公社革委会主管教育的领导那里报到。 接待我俩的是公社党委宣传委员兼教育办公室杨继文主任。杨主任中等个,白净脸,看上去很干练,说话利索,具有领导干部的素质。一番寒暄后,杨主任说:“等革委会研究后,再分配你俩所去的学校,先住下吧。” 第三天早晨,刚吃完饭,杨主任捎信来,让我俩去公社。我俩到杨主任办公室,杨主任代表革委会传达了分配指示:“经革委会研究李深业老师到漫江中学任教,李秀发老师到八公里村(现在的长松村)小学任教,今天就报到。”然后给中学打电话,来人把我领去。接着给八公里大队打电话,来两个人帮着拿行李,就这样我和李秀发各自报到去了。 我怀着一颗急不可待的心情来到了漫江中学,和各位老师见面、握手、寒暄。学校领导安排我任八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政治课教学。 闲着没事时,我到学校四处转了转。看到学校的南边不到米就是从东向西流的漫江,北面依托大山,山半腰是小火车道,再往下是一片草甸子,生长着茂密的塔头草和灌木丛,火车道距离学校也不到米。靠近学校的北侧有一条常年流水的小溪,小溪的南面,整齐地排列着四栋南北走向的废弃老营房,中间一栋比较完好,有窗有门,是学校的教室和办公室。最西面一栋是宿舍和食堂,前面是一片种菜的园子。最东面一栋是学校木工室。中间靠西的一栋房子已经破损得不像样子了,门窗和棚板都已被拆走了,土坯墙残缺不全,只是四梁八柱还支在那,应该是危房。这就是漫江中学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没有噪音,空气新鲜、安静温馨、适合学习、工作的地方。 这就是我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其中使我最难忘的是年被派往漫江大队第一生产队“对流”(就是从生产队里选一名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到学校当老师,选一名老师到生产队干活)劳动锻炼的历程。虽然吃过不少苦,但是我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认识了一群好心肠的农民兄弟,体验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思想感情与农民拉近了,也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着小知识分子的懦弱和清高,我学到了农民身上那种朴实、大度、忍耐与坚强。这段不凡的经历成了我一生的宝贵财富,为以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把在漫江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呈现给大家,或许能让读者体会七十年代的漫江是怎样的。 1、漫江的基本概况 漫江镇地处长白山主峰西南,海拔1公尺。距长白山天池40公里,抚松县城63公里。东与长白县接壤,西与临江县相连,北与东岗镇交界,地处头道松花江流域上游。 这里属长白山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春秋温和,夏季炎热。多东南风,雨水集中;冬季干燥寒冷,多偏北风,全年平均气温3.7°。 当时,漫江公社下辖五个自然村:漫江村、长松村(八公里村)、枫林村、锦江村(孤顶子村)、前进村。前进村开始叫“棺材梁子”,属满语地名,意思是“猎人下夹子的地方”,年叫宝财村、年改为前进村的。 漫江基本住着两群人,一群是以漫江公社为主的社员,一群是以松江河漫江林场为主的林业工人,总人口人左右,大约有五分之一是朝族人。 房屋建筑风格也不一样,一种是石头垒的墙,房盖苫着黑瓦的是林业工人家属房。一种是木楞刻的霸王圈,房顶苫着木瓦的是农民住宅,可以说是渭泾分明。 那个时候,漫江公社所在地,没有一座楼房,没有一台汽车。最能体现现代气息的物件是停在漫江林场场部的d80推土机和爬山虎拖拉机。 整个漫江公社所在地就一条东西大街,坑坑洼洼的土路。最东头是小火车站,接着是漫江粮食管理所,依次是漫江公社参场场部、漫江公社政府、松江河林业局漫江林场场部、小气象站、小旅馆、漫江第一生产队队部、邮电局、卫生院、漫江供销社、漫江供销社饭店、木器厂、中心校,第二生产队队部。往西走就是漫江林场小卖部,接着就是清一色的一石到顶的林场家属区和林场学校。出了屯子往西走米就是漫江公社中学,再往下游走0米就是正在建设的漫江小水电站。 2、漫江的气候与资源 记得年学校为了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开展了学农活动。在董孝谦老师率领下,学校种了早熟的二亩玉米,二亩大豆做实验。入秋后玉米和大豆长势良好,玉米棒子像牛角似的,大豆秸棵上也挂满了小镰刀。如果再有半个月不下霜,就可以丰收了。 正当师生们盼望着实验成功的时候,阳历9月10日左右,忽然收听到当地气象站的预报说:“晚上10点后有霜冻”。为了保住就要成熟的庄稼,在老师的带领下,准备了大量柴草放在试验田的周围。晚上还不到10点我们就点燃了四周的火堆,整个试验田的上空烟雾缭绕,企图阻止霜冻的侵入。可是到第二天,太阳一出,玉米、大豆的叶子全像被开水烫了一样,每片叶子上都结有一层冰霜,经太阳照射后全都蔫了。当时的玉米刚好啃青,豆子刚刚鼓粒。没办法,全都割了,送食堂煮了,分给全校同学吃。 年我下队“对流”亲眼所见,阳历5月份地上的雪还没化完。等抚松的庄稼苗都一尺高了,漫江才开犁种地。有的人家园子里栽的果树,开花季节就被霜冻打死了,如果碰上好年头,即使开花时没赶上霜冻,挂果后不等成熟就被秋后的霜冻打了。就连最适合高寒山区的沙果也被酷霜冻得又苦又涩,没法食用。 漫江的农作物种植由于受气候影响,处于劣势,可是自然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这里植被丰厚,林木茂盛。自然生态系统完好,林下资源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 漫江的山里有成群的梅花鹿,大马鹿,狍子,野猪、黑熊,紫貂,火狐狸等。漫江的水里有珍贵的细鳞鱼、重唇鱼、江鲤子、胖头鱼,还有鲢鱼、鲶鱼、红鳞子鱼、大头鱼、柳根子、川丁子、蛤蟆等。 漫江公社整个行政区坐落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四周都是原始森林,有高大挺直的黄花松、红松、鱼鳞松、白松、臭松、落叶松、沙松,还有珍贵的美人松,这些松树和自然阔叶混交林掺杂在一起茂盛地生长着。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漫江的山是俊朗的,水是清澈的,草是茂盛的。这里的人基本都会搞副业。 春天山上有各种野菜,尤其是牛毛广(薇菜)特多。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天,我曾跟着当地一名老师去后锦江采牛毛广,到地方后,他说:“李老师,你别走远了,我进林子逛逛,看看挖点天麻,一会儿我来找你。”我往道两边一瞅,牛毛光一撮一撮有的是,每根都像筷子那么粗。我低下头一会功夫就采满了背筐,回来晒了四斤多干货。鲜牛毛广十多斤能晒一斤干的,每斤干货当时卖5毛钱,卖了2元多钱。那时,我每月的工资才30元,不到一个小时的劳动成果就卖了2元钱,着实很高兴。那位老师挖了20多斤天麻,卖了多元钱,赶上我四个月的工资了。 高寒山区特有的菌类药材如灵芝、天麻、猪苓等要是碰上就能采挖几斤,经炮制晒干,就可以到收购站卖钱,你说漫江值钱的物产多不多? 到了秋天,松子成熟时,会爬树的穿上脚扎子,爬树如履平地,打松子可食可卖。老百姓说:“漫江是个养穷人的地方,只要动动手就饿不死”。 3、漫江的鱼趣 下面说说在漫江时是怎样捕鱼、坞鱼、吃鱼的趣事。 那是年夏天,我正在江边洗衣服,抬头看见江里有一条水桶般粗的游动红线,细一看,是一群二寸多长的小红鱼儿,拧在一起,翻滚着、浩浩荡荡向上游游去。 说实在的,我从没见到过这样的情景,当时就傻了。这时,只听一个人喊“红鳞子咬汛了,快捞呀”(咬汛,就是公鱼排精,母鱼在后面追着受孕)! 我看到一群孩子迅速脱掉背心儿当渔网就开始捞鱼,眨眼工夫就捞了一脸盆子。我也急忙脱掉背心儿加入到捞红鳞鱼的队伍中,捞一下足有一斤,倒在岸上再捞。总共不过10几分钟,咬汛的鱼群就离我们远去了。如果有渔网,那可捞嗨了。晚上食堂师傅用红鳞鱼做了满满一盆炸大酱,大伙吃得可香了。那个时候副食品缺乏,能吃到鱼炸大酱也算有口福了。 还有一件坞鱼的事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年刚刚入秋的一个星期天,我和李秀发到江边玩,巧了,走到了一个生产队沤线麻用过的水泡子跟前。这个废弃的线麻泡子在江的北岸,泡子上端挖了一条顺水沟,江水通到水泡子里,泡子的下游有一条出水沟,这里的水是流动的,形成一个长形的水湾。只见一群柳根子鱼在互相追逐嬉闹。柳根子鱼和手指头那么粗,每一条都有一乍长。柳根子鱼是东北河里产的一种肉质细软、油脂醇厚的本地鱼,尤其是秋天抓的鱼特肥,放在锅里不用放油,只放点咸盐即可,做出来的鱼汤味道鲜美,好吃极了。如果用油烹炸一下,香酥可口,是上好的下酒菜。 怎么才能抓到它们呢,有了!我俩迅速回学校,把纱布口罩拆开,蒙在脸盆上,用行李绳固定住,抠一个眼,把豆饼放在里面,就来到水泡子边,把脸盆慢慢放在水里,我俩悄悄蹲在一旁抽着烟儿看。 不一会儿,只见一条大胆的柳根子鱼在脸盆儿上方游动,接着又过来几条,闻闻脸盆里诱人的腥香味道,就开始寻找进口。其中一条鱼找到蒙在盆上面的眼,“呲溜”一下就钻进去了。第一条鱼进去疯狂地吃豆饼,鱼的尾巴来回摆,豆饼的浑汤就顺着眼冒出来了,其它鱼一看着急了,迫不及待地、争先恐后地往眼里钻。大约有10分钟,就看见半盆子鱼在里面翻江倒海般折腾起来了。我俩高兴得抓住绳子,快速把脸盆拽上来,只觉得脸盆沉沉的,柳根子鱼在里面乱撞乱碰。提到岸上,倒在袋子里面,我提了提,足足有3斤。就这样一下午用脸盆坞了30多斤柳根子鱼。一边坞鱼一边挤鱼,把挤好的鱼撒上咸盐,用铁丝穿起来,晾在那。晚上用油烹炸了一大盘,吃一口炸鱼喝一口酒,别提多美了。 我下队“对流”时,春播前平整土地的时候,有一个社员在漫江急水流下了一个用铁丝编的大鱼坞子,坞子口朝下,压上一块大石头,然后就和我们一起上山干活。等中午吃饭时,他跑回去起鱼坞子,干拽也拽不动,又叫了一个社员一起才把鱼坞子起了出来。只见满满一坞子细鳞鱼,足有斤。 细鳞鱼喜欢在海拔至1米的山涧急水流、清澈的水里生活,肉质细嫩,脂肪量高,味道鲜美,属于冷水鱼。最重的有3斤多,一般都是1斤左右,繁殖力强,是松花江的上等江鱼。一般在江水化冻后,杨柳开花产卵咬汛时能捕到。 那个时候是文革期间,割资本主义尾巴最紧的时候,谁也不敢做买卖,如果被抓着,就按投机倒把处理,会受到批判的。想想多斤细鳞鱼一家怎能吃得了,于是5角一斤,赶紧卖了,卖了60多元钱,剩下小一点的鱼拿回家自己炖着吃。我花了1元钱也买了两条,食堂马师傅给做了满满一钵鱼汤,大伙分着吃了,那个鲜香就不用说了,想想都流口水。 现在,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江建起了电站,破坏了细鳞鱼的生存环境,现在细鳞鱼基本捕不到,偶尔有捕到的能卖到元一斤。可见如何在保护中可持续发展,以及挽救濒临灭绝的优质鱼种,已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4、漫江的蛤蟆 化冻后,在江里蛰伏了一冬天的蛤蟆,挑选着好日子从江里跳出来,顺着每年迁徙的路线往岸边的水泡子里跳。 漫江中学的位置,正好是蛤蟆每年迁徙的必经之地。年的春天,到了蛤蟆跳泡子的时候了。机会来了,一天晚上,下着蒙蒙细雨,气压非常低,蛤蟆一般会挑选这样的天气从江里跳出来。 在漫江,人们会在这样的天气里穿上雨衣,点上火把,手里拎一个袋子,到江边捡刚从江里跳出来的蛤蟆。 我和李秀发早就计划好,这天晚上,把电灯扯到靠道边的屋檐下,手里拎个袋子在道上来回溜达。蛤蟆老远就看到亮光,一蹦一蹦的就过来了,蹦到车辙沟里噼里啪啦响。于是我们二人不一会儿就抓了半袋子蛤蟆,基本都是母蛤蟆,个顶个都有二两多重。回到屋里,削几个土豆在火炉上炖蛤蟆吃,再闷上几口烧酒,那叫一个爽。 因蛤蟆属于凉性食物,连着吃几顿,肚子下坠,肠胃不适。说实在的,在漫江吃够了蛤蟆。你说七十年代的漫江自然生态有多好,可见一斑。 5、漫江的蓝靛果酒 漫江的草甸子、山沟里生长着紫托盘儿和蓝靛果(蓝莓的一种,味甘微苦可生食)等高山果。由于昼夜温差大,这些高山野果含糖量足,吃到嘴里格外甜,尤其是蓝靛果,是酿酒的上等材料。 七十年代喝白酒要凭副食卡片供应,还需过年过节每人供应半斤酒。漫江供销社为了弥补白酒供应不足,由丁师傅带领几个人开起了蓝靛果酿酒小作坊。到了蓝靛果成熟时,供销社收购几千斤用来酿制靛果酒。酿出来的酒,用大缸盛着,有买的两角五分一酒提。 那时我们几个单身男教师,到了星期天没事时也想小酌几口小烧酒,半斤白酒不够喝,两口就进肚了,太不过瘾。 到星期天,就用烧水壶或暖瓶到供销社丁师傅那,花上2元钱装一水壶,足有七八斤蓝靛果酿的酒。蓝靛果酒喝到嘴里微苦、回甘、醇香,虽酒度不高,喝多了也晕大呼的,也算过了酒瘾。 现在才知道喝蓝靛果酒可以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那时,哪懂养生,只是为了解馋。不知现在这种酒还做不?至今回想起蓝靛果酒醇香带甜的滋味还久久不忘!回味无穷! 6、漫江的木瓦 当时,漫江百分之80以上的居民住房都是木质的,墙体是用原木搭建的霸王圈,缝隙抹上黄泥,整个建筑材料都是木质的。木窗、木门、木烟筒、木梁坨、木椽子、木板子、房顶苫的是木瓦,显得古朴、单一。如果没有林场的砖石结构的家属房立在那,你准认为回到原始部落了。 木瓦,顾名思义,用木头制作苫房子用的瓦。他的制作工序是这样的:首先上山寻找已经死了的黄花松。黄花松是长白山松树的一种,生长快,一般都是40——50公分粗,高达20米左右,树冠稀少,树干挺直,周身无疤痕,树的纹理直,极易劈开。 冬天,找到合适的黄花松后用锯放到,树梢截去,只要树干部分。用牛爬犁拉回家,按照木瓦的尺寸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将木墩立起来,用铡刀和锤子劈成一片一片的厚薄基本一致,像木板一样平整光洁。然后用刨子按标准刻好槽(像现在镶地板那样的槽),再用细钻在木瓦的一端钻上两个眼儿,眼里钉上三公分长的木钉,类似现在的泥瓦的两个钩,这样就可以往房盖苫木瓦了。 为什么要用黄花松做木瓦呢?因黄花松树的松脂均匀,可以防腐、防虫,苫在房子上可以使用好多年。另外,黄花松的树干纹理直,容易劈成木板一样的厚薄,再就是木质硬度适中,易造型刻槽,是上好的木瓦材料。 苫完房子剩余的木瓦存放在通风良好,雨淋不着的地方,即使放上十年八年也不坏。每年雨季来临之前,只要爬到房上仔细检查一下,如有开裂、腐朽、损坏的木瓦可以随时更换。这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的就地取材,既简便,又省钱,经济实惠的建房用材。 7、漫江的红柳树 漫江两岸有世界珍稀树种红柳,它生长在长白山海拔1——0米水系发达的地方,其它地方很少见到。它的树干像椴树,枝条像柳树。春天刚到,其它树木还未萌动,它的枝条率先呈淡红色,随着气候转暖,树冠变成褐红色,远看就像树上开的红花,应该说在树木中它是第一个迎接春天的使者。 红柳长得高而直,粗的直径有50多公分,大部分都在30至40公分粗细。树干直而壮,高达15至20米。树冠上的每一束红柳枝条都蓬勃向上,极耐寒,不惧狂风,很少有弯曲的,它的根深深扎在江边的岩石里。特像漫江人坚韧、向上的性格,漫江人都喜欢红柳树。 据说用红柳的树干底部做成菜墩子,头一天剁肉或切菜,嵌入菜墩子里的肉末和菜丝,第二天就能全部挤出来,一刷就掉,非常卫生干净。红柳以其生长的特殊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挺拔向上的品格、神奇的使用价值被自然保护区的人冠以“树之骄子”的美称。谁都舍不得砍伐,保护局在每棵树上都编了号,记入档案,每天都巡查是否丢失,是受特殊保护的。 在我离开漫江后,听说八公里小学成立了“红柳文学社”,小学生的习作,按期在报上发表,促进了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小就知道爱护长白山珍贵树种“红柳”,并以此为文学社的名字,从小学习正直向上、坚韧不屈的红柳性格,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可见“红柳品格”已深深影响了漫江的青少年一代。 年的“五一”我去长白县,在基本相同的海拔高度,长白山的南坡也生长着茂盛的红柳树,而且是粗的细的,高的矮的都长得那么茂盛,说明红柳树是一种顽强的树种。 8、漫江的土豆 漫江公社地处长白山西南麓,每年无霜期70——90天左右。有时阳历六月中旬还有霜冻,九月下旬下大雪是司空见惯的。玉米、大豆不成熟就被酷霜打死,种点啃青的玉米,还得种一些适合本地的早熟品种,如小粒红、白头霜。 根据漫江气候无霜期短、土壤以沙土为主的现实,绝大多数耕地以种植马铃薯为主。 漫江一年四季最繁忙的是刨土豆的时候。这里不是用镐头刨而是用牛拉着犁杖趟,把土豆垄豁开,大大小小的土豆就翻出来,人们就在后面往麻袋里捡大个的装,装满后封袋子,装上牛车,拉到距离小火车站不远的场院堆起来,等着往外调拨。剩下小一点的土豆,分给社员,到青黄不接时,家家锅里煳的都是土豆,当粮食吃。漫江的百姓发明了许多制作土豆的方法,尤其是朝族人制作的酱土豆别具一格,辣中带咸、香嫩可口非常下饭。还有的人家,把鸟蛋大小的土豆洗净,下锅蒸,熟后去皮,切片晒干,留到冬天没鲜菜时食用。抓上一把干土豆片,用温水浸泡,待土豆片泡软后,放点辣白菜爆炒,更是别有风味。到春天,放上点韭菜炒一盘,成了漫江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肴,漫江的百姓一半的岁月是靠土豆活命的,也可以说漫江人对土豆情有独钟。 每年的秋天,全县的副食店、学校、各个局、政府招待所等单位,拿着县商业局开的调令,到漫江公社调拨土豆,回单位分给职工当福利。由于漫江的土豆淀粉多,又大又面,即当粮又当菜还好储存。那个时候职工的供应粮基本不够吃,所以都抢着买土豆,填补粮食不够的空缺。当时国家规定,从漫江调出多少吨土豆顶交多少吨公粮,按照这个数,国家调拨返销粮给漫江农民当口粮。所以每年的九月末和十月初是漫江最热闹的时候,来这里调拨土豆的人熙熙攘攘。白天,你可以看到小火车站前的场院里牛车、马车、人力车,卸车的、装车的、过秤的、扛袋子的,往小火车上装的,一片繁忙景象。 到了晚间,漫江的小旅店人满为患,各单位值宿室的大炕全住着调拨土豆的人员。因此,漫江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土豆公社”。 到了改革开放后,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一些早熟玉米和大豆品种实验成功,漫江才种植一些早熟的玉米和大豆,但产量也不是很理想。 9、漫江的电站 我刚到漫江时没有电,从东岗架电线,直线距离有50多公里,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从临江的桦树镇架电线也有15公里,因不是一个县,人家不给漫江架电线。 到了晚上,漫江林场自己用柴油机发电,只供给林场家属房和场部用,到9点就回电,而且灯泡还不太亮。公社管辖的社员居住区、公社机关,社直单位到了晚上一律黢黑,只能点煤油灯度过漫长的夜晚。粮食加工靠抱着磨棍推磨。人们早就盼望着有电,过上亮堂堂的生活。 说来也巧,年,省里来漫江一批“下放干部”,其中就有省水利厅的专家。这些过惯了城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日子的人,冷不丁来到偏僻的山沟,和当地百姓一样过上了没有电的生活,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就是地狱般的生活。 这些人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万万没想到长白山下的一级政府居然没有电?不可思议!他们也感到自己在位时工作的不务实,身上存在的官僚主义是多么严重,心里有些惴惴不安。 他们看到这里有丰富的水力资源,不利用起来太可惜了。于是,他们就进行考察,发现在距离漫江公社3公里的漫江和锦江汇合的上游,是个建设小水电站的理想地方。他们又对这一带的水文、流速、地理结构进行实地调研勘察,草拟了一份可行性报告,和当时公社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李伟琪进行了汇报,并表示愿意为漫江出一把力,建设一座水电站。公社领导认为建设小水电站是为民造福的大好事,于是公社党委开会研究,决定自己动手建设小水电站。 在下放干部的帮助下,前期各种水文资料、建设规划、施工方案、图纸设计、坝址确定等工作准备完后,公社领导就把建设水电站的报告递上去了。经过各方论证,县水利局同意漫江建设水电站。并争取到国家给予的一定补贴,其余靠公社自筹解决。 于是公社革委会向各村屯、各单位下发了文件,号召全社人民自力更生,大干三年,建起自己的水电站。 电站工程于年开工了。在建电站期间,全社人民动员起来了,各村无偿派劳力,各单位轮换出义务工。在上级的关怀下、工程人员的指导下,全体建设者的努力下,到年10月份两台机组相继发电了,漫江人民从此告别了黑暗、告别了石磨、告别了煤油灯,迎来了崭新的、亮堂堂的生活。 当年的下放干部为漫江的发展建设付出了心血,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今,村里的老人,说起此事还一个劲儿地夸他们,都说亏得省里的下放干部为老百姓带来了光明。 漫江是抚松的边陲小镇,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漫江不仅是我的第二故乡,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不仅是我人生观形成的熔炉,更是我实现理想的起点。总之,漫江一个物华天宝、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改革开放以后,漫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通了从松江河到漫江的柏油公路,抚松至长白县的一级公路路过漫江,漫江池南区去长白山南坡的公路和环长白山公路相接,距离长白山机场只有几十公里,漫江再也不是一个封闭的漫江了。尤其是漫江的文化挖掘和整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里的“锦江木屋村”蜚声省内外,“枫林遗址”的发现让人神往,讷殷古城的恢复弘扬了讷殷文化,长白山·鲁能胜的建设为抚松的文化旅游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最近又听说在漫江镇的东山根建设了漫江生态旅游温泉中心。长白山管委会池南区在漫江周边建设了大量别墅区,开发了矿泉水灌装流水线。这里楼房林立、现代化气息浓厚。漫江再也不是偏僻的边陲小镇,而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旅游资源的新型城镇,是一座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教育文明程度极高的幸福城镇,已经成为长白山下一颗璀璨的夜明珠。 年11月11日修改完毕 作者简介 李深业,男,年出生。年始从事教育工作,爱好文学,爱好阅读。退休后,闲来无事,乐意搞点写作。大都是一些小散文,无大成就,只是不甘寂寞,一种爱好。 主办:抚松县作家协会 承办:长白山绛珠草文学协会 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投稿: 1、稿件作品体裁主要包括:诗歌(含古体、格律、现代诗词等)、散文、小说、故事、剧本等;也欢迎推荐或提供名家名篇佳作欣赏的素材及线索; 3、稿件要富于文学气息,更喜欢图文并茂的作品,文稿和图片一定单独发送,文稿必须是文档模式。文本格式:标题宋体小二加黑,正文为宋体四号字,行间距为1.5倍,图片为jpg格式。 4、投稿时另附字以内作者简介及一张生活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