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228/4318885.html 《清史稿》的珍贵在于它记录了如今抚松江河流域的信息,使后人窥视到百年前的历史身影。那些已经消失和依然沿用的地名,透露出地质文明的沧桑过往。 《〈清史稿〉里看抚松》 文/王永新 云青欲雨,水澹生烟,长白山火山爆发所形成的独特地势,百转千回,山环水绕。岁月流逝,抚松依旧是江河纵横、水流湍急,依旧是沟岭相连、隆漳突起。在《清史稿》里,这块丰美的土地始终展示着光辉灿烂的文明之光,直到永远。 人都有自己的故土观念,这种观念永远不会消失。只不过,那些生存艰辛的时代记忆,有时已变得遥远和模糊了,但却依然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 这种情怀往往体现在地名上,地名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地名与地质关系极密切,有许多有关地质的事物用于地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地名与地质始终有着不解之缘。抚松的山川、河流、村落等地名古今变化多姿多彩,其中谜一样的地名不在少数。它们展示了开发文明的历史进程,描绘了一幅幅农耕、渔猎风情画,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折射着地质变迁的厚重。 我国古代有易代修史的传统,旧朝覆亡,新朝建立,需要给前朝修史,做回顾和总结,算是一种“盖棺定论”。 清朝与民国的衔接也不例外。年,民国政府成立清史馆,开启《清史》修纂工作。年,北洋局势动乱不堪,北伐军队开进在即。清史馆馆长赵尔巽年事已高,恐已成稿的文字在北伐战争中毁于一旦,在未经审订校对的情况下,仓促出版。由于这还不是一部“成书”,故而只称《清史稿》,而非《清史》。《清史稿》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编纂而成,参与编修的部分人员是清末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此书尽管有很多讹误,但记录了第一手的珍贵史料,对后世治史者而言,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清史稿》冲、繁要义的来历是清雍正年间,由广西布政使奏准,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以便选用官吏之用。“冲”谓地方冲要;“繁”谓事务繁重;“疲”谓民情疲顽;“难”谓民风强悍难治。这种因历史规编而产生的要义发明和史籍应用,具有含义直接的简洁性。例如对长白的记载: 长白府:冲,繁。省东南九百八十里。明,建州卫之鸭绿江部。光绪三十三年,分临江县及吉林长白山北麓地,设治塔甸,置府。北极高四十二度。京师偏东十二度。领县二。 《清史稿》对长白山天池记载是,古老的名字叫“闼门”,它呈椭圆形,初步计算斜长二十九里,周七十余里。这显然并不是准确的科考数据。至于“池深莫测,水鸣如鼓,七日一潮,土人谓池与海通”的说法与《长白山江冈志略》相似。《清史稿》描述鸭绿江的源头在天池,“南流至双岔口,葡萄河自东北来汇,此下为中、韩界水,始名鸭绿江”。鸭绿江贯穿长白,南入临江,西以八道沟与临江界,东北至二十五道沟。葡萄河究竟是哪条河不得而知,但刘建封曾经踏查过葡萄山,“葡萄山,一名蒲潭山”,葡萄河可能也是谐音。关于二道白河和娘娘库河、富尔河等知名水系,以及松花江入抚松为正源的记载,就非常准确了。 图们江在南,导源红土沟,即长白山东南分水岭,东入吉林。东:红旗河,导源荒沟,即长白山东北分水岭,东南入图们江。西北有二道江,自天池出,北流,曰二道白河。娘娘库河导源荒沟,西北流,左合五道、四道、三道白河注之,屈西,富尔河自吉林南流注之,曰上两江口,二道江之名始此。又西,左受头道白河,入抚松。松花江正源也。 《清史稿》的珍贵在于它记录了如今抚松江河流域的信息,使后人窥视到百年前的历史身影。那些已经消失和依然沿用的地名,透露出地质文明的沧桑过往。百年时光,追索着那一缕袅袅的炊烟,遥想先人曾经点燃过古老灶膛火种的双手与穿越过一代代燃烧桔红火膛的生存历程,触摸了间隔几代人地质人文密码,非言语能致。 抚松冲,繁。府西北五百二十里。明,建州卫之讷音部。宣统元年,以府西北松花江上游地,设治双甸,置县隶府。长白山在东。头道江在西,上源曰紧江、漫江。紧江导源长白山西坡,漫江导源章茂草顶山,即长白山西南分水岭,合而西北流,汤河自吉林东北流注之,头道江之名始此。又西北流,右受松香河。又西北,二道江自安图西流来汇,曰下两江口。此下统名松花江,入吉林。由府至县之路,自府西梨沟镇至十五道沟,西北行,逾岭顶,经竹木里、漫江营、小谷山、石头河、海青岭、大营、汤河口,再北行达县治。由县西渡江,入吉林蒙江。北循松花江,直抵吉林省城。 “海青岭、大营、汤河口,再北行达县治。由县西渡江,入吉林濛江”,其地理性质到今日依然没有改变,可见古人治史之严谨。竹木里、小谷山、石头河等地名已不再沿用,彻底消失了。一行行简单的文字却足以使后人遥视先民生活脉络,感受先民生活的点滴,恍若看到那一幅幅定格在田野中辛勤的劳动场景,默动于先民对黑土地的执着与忠贞,重温出一脉久远的历史足音。 抚松古老的人类文明 除此之外也能从文献中判断出地质文化对人类的影响。例如竹木里、小谷山、石头河这些地名,其地质风貌必然与众不同,致使生长的植物也非同寻常,竹木里的树木一定又高又直,小谷山附近有小的峡谷,石头河大概怪石密布,水流湍急。这些地名都令人产生强烈的地质画面感。 当匆匆的过客放慢行程,散漫游走在抚松的山野中,绕开风声、云烟和雾霭,倾听或许是一代又一代村人讲述的传说,走一路会惊叹一路。特别是越过山谷间的林荫小路与错落有致的村舍,还有那古朴沉默的石桥,宛如探访祖先的故居,像穿梭在历史的梦境,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所有的乡愁其实与地质格局形成的品质紧密相向。 回顾往昔,遥想岁月荏苒,斗转星移,春夏秋冬间峰峦叠嶂的锦绣家园里,不知沉睡了多少先民的梦和雨雪寒霜的履历,把那些悲喜交加、波澜壮阔、生死交融又平凡无奇的地质故事也一并默默珍藏。 《清史稿》记载了抚松在清末归属濛江州的地名往昔: 濛江州:省南四百六十里。明,鄂尔珲山所。后属讷音部。光绪三十四年,析吉林极南地置。宣统元年,隶西南路道。北:那尔轰岭。南:长半城山、五金顶子。东南:头道江,自奉天抚松缘界,为汤河口,屈北,合花园河。其西裴德里山,头道濛江出,州以此得名。右合二道、三道水,左珠子河来会。又东北合那尔轰河,其右岸会二道江,是为松花江,入桦甸。官商路四:北达桦甸官街至省;东北至夹皮沟;西达奉天辉南;东南汤河口入长白。 地名衍生的文化附于风土特色,传说大多联系地方风物和奇闻逸事,假想象的桥梁以移情,因传成拾,缘说得传,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大多数传说都出于原住民之口。更为可贵的是肃镇、挹娄、女真族繁行、栖息之地,产生了悠久的历史,锻造了生命的神奇。抚松沿江各村落早期的传说一般仅具雏形,人口相传方渐臻细,多数古朴简直,与狩猎、采挖、祭祀有关,洞地木石、龙蛇异兽、山珍水宝、山规猎俗、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长白林野气息和鲜明的风土特色。 上世纪九十年代头道松花江抚松全景 《清史稿》透露的地质密码越来越清晰。沿江两岸,历史的沿革更迭千百,再一次回头看走过漫漫时光的地质千景,这片古老的土地在绿树斜阳之外,一如既往的淡泊宁静,仿佛一直处在世外,在红尘是非不及之处。碧水绕山,飞鸟翩跹,古道安静无语,一切回归到从容之中。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一区域独居魅力的地质景观和弥足珍贵的地质遗迹。 松花江沧海桑田之变换诉说着令人敬畏的地球脉动。头道松花江在抚松县境内有26条河注入,两岸为高台峡谷地带,除森林密布外,因上游河流落差大和水流急,几乎最为寻常的是急滩、小瀑布。 进入抚松后,高丽城子处水面宽米,水深达3米,江水开始缓缓流向下游白山电站库区。库区水深平稳,宽度增加,江面最宽处达多米。 河水使地质环境明显改变,两岸峭壁,哨头及暗礁分布其中。如右岸抽水乡抽水河口处石壁嶙峋,悬崖千尺,中有石穴,江水入穴而形成漩涡,名为“抽水洞”。 松花江河底多为卵砾石,沙石河床多曲折。历经岁月考验,遗留下了一批千奇百怪的地名,“阎王鼻子”“红石砬子”“烟筒砬子”“滚兔子坡”等等不一而足,实际上反映了地质面貌的精彩内涵与这些古老的地名交相辉映,加上那些金戈铁马的风云历史,的确成就了挖掘不尽的文化源泉,也使得这方土地的人民因此受益。 古老地名是前人留下的一笔重要文化遗产,且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同时展现了地质密码,这对了解地方历史、弘扬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乃至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皆不无益。 从地名和地质学的角度来解读《清史稿》文献记载,别有一番韵味,那些隐藏的地质密码,其背后的秘密依然有待于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