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沙林是不是治疗白癜风的药物 http://m.39.net/pf/a_5231253.html 《抚松镇三位长寿老人的生活秘诀》 整理/孙伟民 《抚松镇志》(年版)记载了三位长寿老人:李郭氏、赵王氏与李增堂。让我们走近他们,探寻长寿养生之道。 李郭氏 李郭氏,汉族,住址抚松镇东北街道2委14组。原籍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生于吉林省集安,年来到抚松县。中华民国年间与丈夫李振山结婚,生育2女,年时岁。 李郭氏原来和丈夫在抽水种地。年,丈夫在土陶社参加工作,李郭氏为家务。她一辈子吸卷烟(旱烟),直到岁时忌烟。她不喝白酒,从年开始愿意喝点葡萄酒,一次能喝半茶杯多,约2.5两。 在主食方面,李郭氏喜欢吃玉米渣子、玉米面、小米子等粗粮,吃干粮搭配二米(大米、小米粥),不太愿吃面食带馅的。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吃年夜饺子,她拿碗捞一碗大渣子自己吃。在辅食方向,她爱吃煮鸡蛋,80岁以后每顿还能吃2个。 在吃菜上,李郭氏吃炖菜喜欢大油熬豆角、酸菜,最愿吃生菜、白菜、大葱等蘸酱菜。爱吃猪蹄,啃骨头,不喜肥肉。鱼类中愿意吃鲇鱼、鲤鱼。 李郭氏55岁那年镶了满口牙,80多岁又镶一次满口牙。她脾气好,和邻里交往融洽,遇事不生气,不与人争辩。睡觉多,70多岁时,有时与别人说着话就睡着了。 图片来自网络 赵王氏 赵王氏,汉族,住址抚松镇东北街东顺城路28号。原籍山东胶州杨河崖村,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卒于年9月4日(农历八月初八日),享年岁。 赵王氏出身贫寒,17岁与丈夫赵盛法结婚,生有6男2女。清末至民国年间,家无土地,孩子多,生活困难,靠丈夫卖长工维持家庭生活。在解放前的半个世纪时间里,始终过的是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年,赵王氏从山东胶州来抚松镇5子赵成吉家。老人很勤快,一辈子做家务劳动,性格温顺,不生气,不上火,有心烦苦恼事不往心里去。愿散步,80多岁时,还经常来往于住在抚松镇的两个儿子家。无烟酒嗜好。 老人吃饭均匀,不挑饭菜,一日三餐,哪顿饭都不落。愿吃带馅的,如包子、饺子等,耄耋之年一顿还能吃3—4个包子,吃盐较少,淡食菜多,大都分菜都是山东做法。逾百岁耳朵一点不聋,小声说话都能听见。 李增堂 李增堂,男,汉族,住址抚松镇西关街道艺兴胡同。原籍山东省海阳县。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时,家境比较殷实,有几十亩地、上百棵果树,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久,一场变故使李家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从此他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他拾柴、拣粪,小小的年龄把农村的各种活干了个遍。十五、六岁,他跟别人学过武术,一般人不是他的对手。兵荒马乱年代,山东老家的生活难以维持。年,23岁的李增堂闯关东来到了辽宁安东(今丹东),在鸭绿江放了五、六年木排之后,来到了长白山脚下的抚松镇。 李增堂没念过书,按当时的家境,他是可以读书的。他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妹妹。哥哥因被疯狗咬伤,当时没有好的治疗办法不久离开人世。他变成家里唯一的男孩,成了家中的宝贝。为不出什么闪失,父母就连上学也不敢让他去了,致使老人家目不识丁。 图片来自网络 他乐观、风趣、豁达、温和,爱听爱唱京刷,是个热心的京剧票友。兴致一来,时不时喜欢亮几嗓子,只要来了戏瘾,不管有多少人在场,他都止不住来上一段。有一次他竟让儿子拉着他到省城长春听戏,他的京剧情结由此可见一斑。 到抚松镇后,拾柴、种地、放山,他样样都是行家里手,在长白山里,他垦荒种地,一干就是7年。他学过瓦匠,掏过炕,开过杂货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当过抚松县工商联合作总店主任。七十岁的时候,他不在家颐养天年,竟不顾家人劝阻,在县委党校干起了勤杂工,人们每天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勤劳乐观铸造了他强壮的体魄,也培养了他乐观的性格。 李增堂29岁结婚,41岁才有孩子,膝下有两儿两女。老人每日只吃两餐,喜欢吃海鲜,尤其对鱼类特感兴趣。他不吸烟,却喜欢喝浓茶。他喜欢饮酒,但饮而有度,中午和晚上每次只喝1—2两,一生中未醉过一次。他牙齿好,94岁那年才掉两颗牙。近百岁高龄生活仍能自理,看到什么活总想动动手。勤劳、俭朴成为他的立身之本,乐观、豁达成为他长寿秘诀。不管遇到多大的愁事,他都想得开,看得开,他用自己的乐观情绪感染着他人,用真诚演绎着自己快乐的人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